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当代画为何而作?

来源/作者:网络 |

  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它们,甚至很多圈内人都觉得很难给它们下准确定义。从其萌芽至今,几乎时刻伴随着批判和赞许
  黄伟明;白丁 来源:新民晚报
  不少人认为“当代画”就是指当代画家的作品,这其实是种错误的观点。当代画没有题材、技法、风格的限制,所指相当宽泛,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用具有“当代性”的艺术语言创造的作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画”非常年轻,且充满活力,它们是新思维的载体,是中国艺术家向世界敞开胸怀的一个证明。九月初,上海将迎来一场盛大的国际当代艺术展。面对这些前卫另类的作品,人们再次注目于“当代画热”,注目于这一艺术发展中的文化形态——编者
  [自言自语] 借艺术之酒浇块垒
  大部分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源于艺术家的宣泄。艺术家是一群异常敏感的人,似乎天生掌握着一门神秘的语言。对画家而言,这种语言的音节就是由色彩与线条组成的,至于如何搭配则因人而异了。内心的快乐、痛苦、无奈、惆怅,或许用母语都难以言尽,但如果换成色彩、线条来表达则能一吐为快。上大美院副教授韩峰先生指出,很多人看不懂当代画,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懂当代艺术家所使用的语言。尤其是在当下,新事物、新观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画家们看到了种种鼓舞人心的东西,也感觉到“新”与“旧”的冲突,有种站在十字路口的迷茫。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导致画家的艺术语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异,“但不要因为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而认为对方说错了,多听一些,慢慢会明白的。”韩先生如是说。
  [寻千百度] 交融互通言说当下
  与西方当代艺术相比,中国的当代画还处在“青春期”。国外的先驱已经在后现代的行为、装置上兜了一圈又回到架上,而我们刚刚从这里起步。最初的学习一般都是模仿,中国当代画的成长也不例外。无论是安迪·沃霍的“重复”,还是汉密尔顿的“拼贴”,都是不少中国当代画画家很喜欢“拿来”的技法。可是如果仅仅模仿西方,中国当代画是不可能有现在的活力的。外国的绘画理念虽然超前,但并不意味着都适应中国。从强调宏大叙事,到抒发人文关怀,中国艺术家也在自我革新。当代画画家们将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作为一件“试验标本”,力图寻找一种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言说方式。“试验”的成功肯定要经历漫长的摸索,中国当代画还很年轻,作为审美受众,我们应当宽容。
  [因时而生] 肩负引导大众之任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开放度的提高,涌现出许多年轻的当代画画家,一些“在学”,一些“在野”。伴随着他们的脱颖而出,一大批颇有特色的当代画面世,而各种各样的批评也由此而生。但无论如何,有那么多年轻人勇敢地踏上探索之路,是很值得称许的事。美术评论家龚云表先生认为,要创作出当代的经典,除了扎实的基础、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认识、敢于打破束缚的勇气,还要有启迪大众的使命感。大众审美和精英文化之间肯定存在差距,但它们共同构成了衡量国家艺术水平的“木桶”,只有全面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国家的艺术才能跃上更高的层级。在西方,大胆尖锐的当代画已被广泛接受,且备受推崇。但对中国当代画画家而言,要真正做到为时代而画、为大众而画,他们还在路上。
  记者 黄伟明 实习生 白丁
浏览次数:706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