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五代越窑青瓷莲瓣纹水盂

来源/作者:网络 |
五代越窑青瓷莲瓣纹水盂
  莲本指荷实,后世莲荷混用,故荷花亦称莲花,荷花纹亦即莲花纹。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莲花具有特殊的感情,将她视为美好、纯洁的象征。以莲花作为图案造型,历代画家、艺人、工匠应用于建筑装饰、雕塑艺术与陶瓷等日常生活器皿的装饰上的历史极其悠久。
  最早的莲瓣纹饰据考古发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而陶瓷器上莲瓣纹饰的大量出现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据传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自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称之为莲花座。魏晋以后,历经南北朝,直至隋唐,佛教盛行于中国。莲花作为佛教中圣洁之象征,不仅普遍用于佛座造型,而且发展成为各种建筑艺术和日用器皿等的装饰题材。
  此件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瓣水盂,为文房用品。通高9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5.6厘米。敛口,圆腹。圈足外撇,通体施青釉并刻莲瓣纹装饰,造型圆润,刻划纹饰清晰,疏密有致,为五代越窑上林湖地区典型产品。外壁刻划上下两层莲瓣,莲瓣造型简洁而雍容。
  发展到宋代,佛教世俗化,文人墨客追求莲花的高洁、典雅、美好的特有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宋人周敦颐给人们留下赞美荷花品格的传世名句。莲瓣纹大量出现,普遍使用于各类瓷器上。但随着宋人审美情趣从唐的肥硕转为清瘦俊秀,装饰于越窑,耀州以及宋代发展起来的龙泉青瓷的瓶、罐、碗、盘壁外的莲瓣纹逐渐从圆胖形转变为尖瘦形,环绕壁外的莲瓣叶也逐渐由最初的八瓣、十瓣、十二瓣发展到越来越多瓣。最终到后期,耀州青瓷中,以斜划线纹所替代。但碗盘内壁开始装饰复杂而又偏写实的莲花纹。
  自元代始,以刻划方法作为主纹饰装饰于陶瓷上的莲瓣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青花料绘制的出现于陶瓷肩部或下部的作为辅助性纹饰的莲瓣纹饰。这种莲瓣纹饰以变形的仰莲或者覆莲连续排列重复出现,作为青花主纹饰的衬托纹饰。明清时期,装饰于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继续演化成为繁琐复杂的四方连续缠枝莲纹,最终脱胎成为一种与佛教无关的纯粹世俗化审美的装饰纹饰。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731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