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当代艺术:今年玩的是年轻

来源/作者:网络 |
当代艺术:今年玩的是年轻
张晶娜摄影作品《Forgotten Fairytales》
  《中国经济 周刊》记者  孙冰 |北京 报道
  2009年4月29日至5月2日,第五届“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作为中国顶级的当代艺术活动、亚洲范围内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来自全球各地超过70家画廊 齐聚北京,共同呈现了一场艺术盛会。
  今年已经是“艺术北京”系列博览会的第五个年头。这五年中,当代艺术经过了一轮惊心动魄、匪夷所思的虚火灼烧,随即又遭遇了空前的金融风暴,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大悲大喜了一番。
  今年“艺术北京”似乎少了些“大佬”的身影,过去动辄千万元的成交也并不多见。但是,我们却看到了更多更具突破精神的年轻艺术家 的脱颖而出。很多画廊并没有如以往那般去追逐市场上的热点,而是推出了许多独具个性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年轻人,上位吧
  “今年的成交比往届的四年都要好,具体的成交额我们没有做统计,因为博览会有自己的统计,根据画廊的反馈结果来看,有90%以上的画廊都有成交。”“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执行总监、策展人董梦阳 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
  这个比例不仅与去年相比大幅提高,而且较当代艺术红透半边天的2006年、2007年相比也毫不逊色。只不过,今年并没有像2006年、2007年那样,频繁传出过千万元的成交。
  “今年是价格适中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较受欢迎。”董梦阳说,“艺术市场本来就不应该靠天价支撑,今年的形势让我们非常高兴。”不少业内人士也有同样的观点,因为这种单价虽然不高,但是总量相当客观的成交态势,反而比天价频出、但是没有基础市场的态势要健康得多。
  今年,董梦阳在筹划艺术北京的时候,就花了很大力气来推广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今年我们以‘新一代、新艺术’为主题邀请画廊推荐年轻艺术家,希望通过学术的吸引力将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重置,让这些作品能在学术领域找到归属,成就艺术的真诚,并且这种面向艺术未来的展览也能窥见到亚洲未来收藏趋势的端倪。”他说。
  至于年轻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标准,董梦阳强调了两个字,就是“突破”。他认为,艺术突破应该是当代艺术永远的主题。但是,“艺术北京”与其它学术展览不同,作品还是要强调制作上的精致和逼真,强调当代艺术由“观念”向“视觉”的回归。
  “也就是说,在直观上,这些作品更接近于当下生活流行和大众文化所提供的视觉经验,只是更具个人色彩和人文关怀。”董梦阳说,“我们希望整个展览不仅能从学术上展望艺术未来,还能探索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下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而引导收藏、投资 的新方向。”
  “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年轻艺术家的潜能,因为每个艺术家的成功都是从年轻开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董梦阳说,“当然,大浪淘沙也是必须的。”
  主流是个伪命题
  “岳敏君 的‘大嘴笑脸’火了,到处都是表情夸张的脸,方力钧 的‘光头’火了,很多作品都没有了头发……”一位已经第五次参加“艺术北京”博览会的画廊负责人David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前两年,市场上到处都是模仿别人风格和‘故意另类’的作品,而且买账的人也不少。所以有的时候,尽管我们自己并不喜欢这些作品,但是市场喜欢,画廊只能跟着。”
  而今年,这家画廊选择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主打展品。“现在市场冷下来,画廊也冷静下来,人们终于开始思考,什么才有真正的价值。”David说,“当代艺术一定是要有个性的,主流对于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在天价之下,当代艺术似乎被等同于了那几位身价不菲的明星艺术家,甚至被命名为“F4”,与偶像剧中豪门美男同名,让人产生无限幻想与遐想。当代艺术“F4”,是对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 、方力均四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戏称,此四人曾经一度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作品价格最高的艺术家。
  尽管有人批判中国的艺术环境,说有太多的人总是把艺术庸俗化,总习惯以艺术的价格来判断其价值。但是,又没有人能够否认,如果没有“天价”的标签,当代艺术可能并不会走进很多人的视线。
  “我们没有见到哪个国家的艺术家对钱、对卖价这么敏感,中国现在的艺术市场有点像中国的楼市,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几十倍成百倍地翻价。”著名画家陈丹青 在回顾“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时曾如此感慨。
  在今年的当代艺术现场,我们除了能够感受到大量风格独特的油画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的雕塑和装置艺术品,甚至有很多都是大体量的作品,比如奶粉做成的梅赛德斯轿车和煤炭做成的悍马越野车,这些都是以往国内艺术家并不太涉及领域,也是市场并不太关注的品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都把当代艺术等同于了油画,其实当代艺术是包括很多门类的,比如雕塑、装置、多媒体影像等。”David说。
  收藏回归本土
  中国当代艺术一直被看作是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嫁接,它从一开始就遵循西方的标准和框架,出现很多为了迎合西方藏家口味的主题和风格,而当代艺术最初也确实更多地是吸引了西方艺术收藏家的目光。
  “映射政治事件或者有政治暗示的作品曾经有一度特别多,因为外国人喜欢。但是其实表达的意味有时是很牵强和不真诚的。”David说。
  在当代艺术的上一轮高烧中,国外藏家的热情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在2006—2007年,“中国概念”几乎是世界当代艺术市场最为热门的词汇。但是,由于买家大多来自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西方国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需要开始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我们一定要培养出自己的、中国本土的一个收藏的团队,真的不能指望着几个外国收藏家把市场做出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藏家,一点点成长,这才是一个可以长久的事情。”董梦阳说。
  从今年开始,“艺术北京”收藏俱乐部会正式启动,“中国关注艺术品市场的人每年成倍数增长,尤其是年轻收藏群体的数量增长迅速,我们通过专业的调研,发现他们都非常希望能及时获取关于艺术家、艺术市场等资讯,更期望有相互交流的平台。”董梦阳表示,这也是他们做收藏俱乐部的主要目的,希望借助“艺术北京”已有资源优势,给予各阶段藏家提供与艺术市场多渠道接触的机会。
浏览次数:623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