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宝福局集换局票当十钱赏析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四川 袁克林
这枚“集换局票”,背文“当一十用”当十大钱,是系列咸丰大钱中唯一的一种无铸钱局名、无满文的当十大钱。此钱出自福建福州,为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与福州泉友李共青先生用钱币相互交换所得。
此钱红铜材质,整钱面背红斑绿锈满身,与铜胎肉面紧咬在一起入股生根,显得极富有神韵,包浆熟旧自然。此钱直径33毫米,面背穿径均为7毫米,厚3毫米,重20.8克(按:宝福局所铸咸丰当十钱,以钱局议定的标准重量为五钱,以清衡制换算为18.65克,此当十钱比议定的重量还超重2.15克)。钱面钱文直读“集换局票”,币背穿上“一”,穿下“十”字。穿左“用”,穿右“当”字。此钱藏泉界尚有两种释读法,若按行书从右至左释读为“当一十用”,也有将此钱文读作“当用一十”的。整币面背钱缘内外廓、穿口内外廓皆规整划一,铸工堪称精湛(见图正背面及原大拓图)。
此当十钱为何钱局所铸?据《咸丰泉汇》的编著者、泉界泰斗马定祥先生考证,这种“集换局票”,“当一十用”当十大钱,系福建省铸钱局内部使用的一种当十钱。“集换局票”,顾名思义,“集换”两字,可理解为凑足一定数量的此种当十钱,即可兑换钱局所发行的钱票——即局票。说明这种当十钱是用来兑换局票的一种特殊铸币,亦也可作当十钱在钱局内部流通使用。至于所兑换的是何种局票,银票?制钱票?现存文献中找不到有关宝福局发行钱票的任何记载,迄今也无宝福局钱票实物之发现,这还有待于今后实物的发现来加以佐证。
宝福局是清代福建省的铸钱局,自顺治六年(1649年)题准;原名福建省局,雍正时改为宝福局,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直至咸丰初年,宝福局都铸有背为满文“宝福”的小平年号钱,其满文福字作“?”。
在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开铸咸丰大钱之后不久,各省局也不例外,先后纷纷开铸咸丰大钱。据闽浙总督王懿德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八日折中奏称:“闽省值军务紧急,经费不资,民用支绌之际”、“在籍绅士尚书衔廖鸿荃等呈请变通以济时限。”乃“仿照成法,从权办理,于局内添设两炉,鼓铸以一当十、一当二十、一当五十、一当一百各项大钱,当十者每枚重五钱,当二十者倍之,当五十、当百者如数递增,钱之现模,一如旧式而加大焉。”
咸丰大钱从开铸后不久即不断减重,以致出现同种纪值的铸币大小重量相差悬殊的种种怪现象。如当十钱从最初的六钱,不断减重至二钱六分,到后来甚至还出现小平型的咸丰当十钱。又如同为五十的大钱,最重者可达八十余克,而轻者仅有三十余克,几乎是减重一半以上。减重后的咸丰大钱,甚至还出现当百者不及当五十重的怪事,以此可见咸丰年间的币制之混乱。
宝福局开铸咸丰大钱始于咸丰三年六月以后,仅迟户、工两局月余。不过宝福局并未全照户部颁布的钱式铸币,而是以福建自己的地方格式铸造咸丰大钱,在系列咸丰大钱中独树一帜,而且没有铸造当五百、当千大钱。宝福局铸造咸丰大钱的另一特点是:其所铸各种面值的大钱,自始至终都比较厚重,无减重现象,其中所铸当百大钱还超过了宝泉、宝源两局有的当五百、当千大钱的重量。也正如闽浙总督王懿德在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初十日的折奏中提及的那样:“闽省大钱行之已久,未便照部议减重。”如本文介绍的这种“集换局票”当十钱,其重量甚至还超过了宝福局咸丰当十钱议定的重量。
《咸丰泉汇》第六百六十页载有此种“集换局票”、“当一十用”的红铜、黄铜当十钱拓图各一枚,其面文有大字、小字之分,珍罕程度均标示为一级、二星。按《咸丰泉汇》对古钱珍稀程度评定的十级分等制:即一级为大珍,二级为珍,三级为极罕……除定级之外,还对每一枚钱图标明以人民币计价的参考价目。凡珍品者,均以星级标注,三星者为最珍。等级、星级与价目之间相互有联系,但亦有区别;前者除珍稀程度外,还要考虑到学术研究价值等因素在内,而后者主要是参考当前的市场行情、需求来确定。《中国古钱大集》同样也载有一枚此种“集换局票”、“当一十用”当十钱拓图(此钱拓实际上系翻录《咸丰泉汇》中的黄铜质小字版拓图),其珍罕程度标示为二级,标价1.2万元人民币。这种“集换局票”当十钱的珍稀程度以此可见一斑。
这枚“集换局票”,背文“当一十用”当十大钱,是系列咸丰大钱中唯一的一种无铸钱局名、无满文的当十大钱。此钱出自福建福州,为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与福州泉友李共青先生用钱币相互交换所得。
此钱红铜材质,整钱面背红斑绿锈满身,与铜胎肉面紧咬在一起入股生根,显得极富有神韵,包浆熟旧自然。此钱直径33毫米,面背穿径均为7毫米,厚3毫米,重20.8克(按:宝福局所铸咸丰当十钱,以钱局议定的标准重量为五钱,以清衡制换算为18.65克,此当十钱比议定的重量还超重2.15克)。钱面钱文直读“集换局票”,币背穿上“一”,穿下“十”字。穿左“用”,穿右“当”字。此钱藏泉界尚有两种释读法,若按行书从右至左释读为“当一十用”,也有将此钱文读作“当用一十”的。整币面背钱缘内外廓、穿口内外廓皆规整划一,铸工堪称精湛(见图正背面及原大拓图)。
此当十钱为何钱局所铸?据《咸丰泉汇》的编著者、泉界泰斗马定祥先生考证,这种“集换局票”,“当一十用”当十大钱,系福建省铸钱局内部使用的一种当十钱。“集换局票”,顾名思义,“集换”两字,可理解为凑足一定数量的此种当十钱,即可兑换钱局所发行的钱票——即局票。说明这种当十钱是用来兑换局票的一种特殊铸币,亦也可作当十钱在钱局内部流通使用。至于所兑换的是何种局票,银票?制钱票?现存文献中找不到有关宝福局发行钱票的任何记载,迄今也无宝福局钱票实物之发现,这还有待于今后实物的发现来加以佐证。
宝福局是清代福建省的铸钱局,自顺治六年(1649年)题准;原名福建省局,雍正时改为宝福局,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直至咸丰初年,宝福局都铸有背为满文“宝福”的小平年号钱,其满文福字作“?”。
在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开铸咸丰大钱之后不久,各省局也不例外,先后纷纷开铸咸丰大钱。据闽浙总督王懿德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八日折中奏称:“闽省值军务紧急,经费不资,民用支绌之际”、“在籍绅士尚书衔廖鸿荃等呈请变通以济时限。”乃“仿照成法,从权办理,于局内添设两炉,鼓铸以一当十、一当二十、一当五十、一当一百各项大钱,当十者每枚重五钱,当二十者倍之,当五十、当百者如数递增,钱之现模,一如旧式而加大焉。”
咸丰大钱从开铸后不久即不断减重,以致出现同种纪值的铸币大小重量相差悬殊的种种怪现象。如当十钱从最初的六钱,不断减重至二钱六分,到后来甚至还出现小平型的咸丰当十钱。又如同为五十的大钱,最重者可达八十余克,而轻者仅有三十余克,几乎是减重一半以上。减重后的咸丰大钱,甚至还出现当百者不及当五十重的怪事,以此可见咸丰年间的币制之混乱。
宝福局开铸咸丰大钱始于咸丰三年六月以后,仅迟户、工两局月余。不过宝福局并未全照户部颁布的钱式铸币,而是以福建自己的地方格式铸造咸丰大钱,在系列咸丰大钱中独树一帜,而且没有铸造当五百、当千大钱。宝福局铸造咸丰大钱的另一特点是:其所铸各种面值的大钱,自始至终都比较厚重,无减重现象,其中所铸当百大钱还超过了宝泉、宝源两局有的当五百、当千大钱的重量。也正如闽浙总督王懿德在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初十日的折奏中提及的那样:“闽省大钱行之已久,未便照部议减重。”如本文介绍的这种“集换局票”当十钱,其重量甚至还超过了宝福局咸丰当十钱议定的重量。
《咸丰泉汇》第六百六十页载有此种“集换局票”、“当一十用”的红铜、黄铜当十钱拓图各一枚,其面文有大字、小字之分,珍罕程度均标示为一级、二星。按《咸丰泉汇》对古钱珍稀程度评定的十级分等制:即一级为大珍,二级为珍,三级为极罕……除定级之外,还对每一枚钱图标明以人民币计价的参考价目。凡珍品者,均以星级标注,三星者为最珍。等级、星级与价目之间相互有联系,但亦有区别;前者除珍稀程度外,还要考虑到学术研究价值等因素在内,而后者主要是参考当前的市场行情、需求来确定。《中国古钱大集》同样也载有一枚此种“集换局票”、“当一十用”当十钱拓图(此钱拓实际上系翻录《咸丰泉汇》中的黄铜质小字版拓图),其珍罕程度标示为二级,标价1.2万元人民币。这种“集换局票”当十钱的珍稀程度以此可见一斑。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8月13日钱币热门品种点评 上篇文章:8月15日钱币热门品种点评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02月19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2011:关注连体钞的市场表现
- 央行将售首套黄山纪念币
- 拉脱维亚发行时光之币
- 6月24日连体钞板块报价
- 郑州钱币市场行情10年来最惨
- 东莞钱币博物馆两块10公斤金币值千万
- 三元纸币差价达五千倍 专家提醒当心低...
- 年后流通纪念币最高上涨超五成
- 银元宝投资:没想象的那么贵
- 形成明确回升格局 钱币市场现复苏迹象
- 赏2012版熊猫金银纪念币
- 健身气功《五禽戏》邮票首发
- 1月11日金银币及时行情
- 上海世博会开幕纪念邮票一套一枚
- 金银币逆势大涨透支未来升值空间
- 百年邮票收藏路:见证喜庆牛年之欢
- 5月12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香港市民排队等候购买奥运纪念钞(图)
- 应圣元宝背拾大铜钱赏析
- 钱币后市需看金价脸色
- 集币市场未到高位吗
- 卖家谎称九龙金币是法定货币:消费者识...
- 奥运题材藏品能否再度升温
- 说说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