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68张收藏票据再现宿迁87年前的商业繁荣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据宿迁晚报消息;贺瑞丰海味杂货茶庄、宿迁天福广货庄、志成军服号、阮天成药铺、宝成银楼、亚细亚煤油、益美酱园、全生永木铺、张宝灯号……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大街繁荣时期宿迁人耳熟能详的商铺名;煤油、洋钉、墨汁、脚踏车、罐头食品、五金玻璃、贺年片、新旧小说、发电报、打电话……当时宿迁县城人的吃穿用度都要到这条街上来解决。
  据史书记载,宿迁已有2000多年历史,清初运河漕运发展迅速,借助黄金水道的优势,城区相当繁荣,城内祠庙云集香火鼎盛,被誉为“庙城”。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东大街有400年历史,则是宿迁商业文化史最完整的记录。
  2009年4月15日下午,家住市区项里小区的王秋平将1922年至1934年宿迁东大街、富贵街、小校场等地数十家商铺的68张票据,小心翼翼地捧出来。这些珍贵票据的面世,实实在在地告诉世人,80余年前的东大街,的确是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物品丰富,应有尽有,是全城百姓需求和往来客商购销的贸易市场,是庙城宿迁最繁华记忆的最佳佐证。
  票据种类繁多印证百业兴旺 商贾云集
  清及民国初期,浙江、福建、山西、江西、安徽等省及江苏省的镇江、苏州、扬州的商人相继至宿迁经商,仅东大街就有各类商户300余家。客商以原籍特产为专业经营,河南的中药,福建的烟丝,江西的木材和瓷器,浙江的纸箔,洞庭的茶叶,山西的铁货白酒,甚至美国的洋油,在东大街都能买到。
  民国初期,宿迁经济事务中采用纸契,在购销商品,买卖房、地,雇工及借贷等活动中履行契约。
  王秋平珍藏的票据,材质多为宣纸,由各商号印制,格式大致相同,依当时行文,繁体字竖写,从右至左。右上角为“第X号”,应为各商号自己标记,中间由各商号用毛笔书写货物名称、金额,左上角为买主名称,左下角则是年月日和商号印章。多数票据上加盖了商号老板私章,有的商铺还在票据上注明了商铺位置,如张宝灯号在“东大街北市口”。
  阮天成药铺1922年11月30日的一张票据上写“汤药十付合大洋四元贰角”,左下角落款为“阮天成药铺”,而该药铺1932年的票据落款红色的印章上字样变更为“阮天成号发兑川广香料粗细药材”。可见,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该药铺的生意范围已经扩大,而当时部分宿迁人的生活需求也提高。
  当时商家生意已经扩大到为部队制作军服。自称“宿迁东大街第一号”的志成军服号,1933年的一张发货票上“定做白斜纹制服十四套共洋叁拾玖元贰角”;1929年水华轩照相馆的一张发票说明宿迁当时已经有了照相馆,生意还很兴隆。
  票据还显示了各商号的审美爱好和价值取向,多家商铺发票上印有财神像,如顺和公木行,宝成银楼还别出心裁地在财神像身上印了“东大街”字样。
  茶食、杂货、建材、服装、书店、医院、药房、银楼、洋油、酱园店、文具店、照相馆……王秋平珍藏的票据中约有60张是当时开设在东大街的商号发出的。
  印花税票显示童叟无欺 依法纳税
  王秋平收藏的68张珍贵票据,大致可以分为发货票、领条、收据三类,可以看出,这些商铺都有商业道德,划定价格,言不二价。
  落款为“宿迁协泰顺铁货瓷器钉油广锅”发票上写明“洋钉拾个,印花壹分,共计大洋壹元柒角四分”、“目下为定时价不同”。发票上不仅写明了货物数目,还把税钱写上去了。“目下为定时价不同”大概是提醒顾客价格随时随市变动,交易时以当时标注的价格为准。
  发货票由各商号印制,上面都贴有“中华民国印花税票”,税票大致分为两种,在1922年阮天成药铺的一张票据上写着“汤药拾付合大洋四元贰角”,上贴的税票印有长城图案,大小比今天的邮票要小得多。
  在1932年阮天成药铺的票据上贴的税票和1922年的票据大小样式一致,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图案是国民党党旗和一张当时的中国地图。税票下方印有英文“1cent”和中文“壹分”字样,即为税票面值。税票上都有“江苏宿迁”字样,可以推定当时税票由国民政府统一印制,再由各地方加印地方名。
  《宿迁市志》记载,1912年,宿迁开征印花税,由商会办理。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印花税法后,宿迁县成立印花税务局。
  商铺的广告意识
  华洋杂货 种类齐全
  80多年前的宿迁商人已经有了广告意识,他们在发票、发货单上为各自的商铺做广告。
  在大街中市的郝义盛营业部,发票右下侧印有“本号经理各种脚踏车并应用零件无不齐全”,说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宿迁已经有了脚踏车。
  生意红火,为了避免退货等麻烦,商家干脆在发票上做出承诺和声明。承诺的内容多为货真价实之类,提醒的内容则多为“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等。
  1931年元宇字号洋货一张发票上写有“银钱货物两讫不准支取”的字样,还有“几遇关津买客自理”,大意为从我这儿买过货物后再需要纳税的,由买方自己负责。
  宿迁东大街万福祥发票上写明“几遇关津买客自理支取银钱另有图记”,又加了层意思,也就是说这张发票只是提货的,如果支取银钱,则是另外的标记。
  1931年3月20日宿迁惠新商店的发票说明,商家的广告发布和提醒意识就更强了,发票上印有“市有涨落书票为凭货物出门概不退换一律大洋小洋贴水华洋杂货化装物品罐头食品五金玻璃镶嵌镜屏仕女冠履丝毛织物外加印花”等字样。从中可以看出,这家商店经营的货品非常齐全,话也说得很明白:物价有涨有降,卖出去的物品不退不换,而且还交纳了印花税。
  1934年宿迁教育用品社发票更规范,是白纸印制的红表格,最上面印有“营业目录”即“本社专售学校用书新旧小说教育用品经史子集书画碑帖儿童读物英华字典商业用书贺年新片日历日记”。看来,当时宿迁县城人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
  发票上还依次印有定价、货名、数目,也声称“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真不二价”。
  1934年的电报
  通信发达 千里一线
  商业繁荣,宿迁的文化和通信事业也很发达。
  位于财神庙门前的宿迁瀚记书店1934年的一张票据上写明“墨水两并(瓶)三文”,而东大街北市一百四十三号门牌的宿迁二酉堂一张发货票上写“发奉文具墨汁两并(瓶)计洋四角”。
  位置在东大街北炮楼前的国文铅石印刷所发票,侧面反映当时宿迁印刷业也很发达。一张典狱署订购大公报的收据,可以得出当时大公报已经发行到宿迁的结论,而美华图书馆、日新书社、宿迁教育用品社等的票据,反映当时宿迁也能购买到当时时新的书籍和文具。宿迁甚至有了电报局和长途电话。
  这些票据中有一张电报。最上面印有“交通部江苏宿迁电报局”字样,时间为民国23年6月6日18时38分,收报地点是苏州,费用是5元2角。
  根据《宿迁市志》记载,1898年10月,宿迁县运河东岸顺河集电报局开办业务,后迁入县城西南城门外河清街,1911年,宿迁和崇明、吴江、花旗营计5个电报局设立无线电台,为江苏省内地支局中仅有的5家,宿迁电报局局址从河清街迁至东大街南段周姓房屋营业,直至1938年11月日军侵占宿迁县城,电报业务中断。东大街电报局还于1925年增设长途电话业务。
  珍藏近三十年
  收藏历史 见证过去
  1952年于市区出生的王秋平,一直对东大街当年的热闹繁华念念不忘,他的妻子陈爱云则出生在东大街上,清末民初时家里经营的陈家帽壳店,是当时城里有名的瓜皮帽专卖店。
  王秋平夫妻俩至今还记得原来东大街上的豆汁店、文具店、裁缝铺……上世纪80年代,王秋平到南京出差时,偶然看见了即将被当作废品处理掉的60多张票据,他认为这些票据可以直接反映当时东大街的繁华,就向人索要带回宿迁精心收藏。“每个宿迁人都知道过去东大街繁荣,但是现在很少有东西可以证明。我认为我所收藏的这些票据,就是证明东大街过去在宿迁商业史上重要位置的实物,我希望通过宿迁晚报将这些票据呈现在宿迁人的面前,让他们了解宿迁县城过去的繁华富庶,了解东大街的过去,也想借此机会吸引文史专家的注意力。如果他们认为这些票据具有价值,我愿意拿出来供研究之用”,王秋平说。
  市民献一策:对于王秋平来说,昔日东大街的繁华盛景只能在一张张留存的票据存根中寻找,在记忆中回味,而当他想要将其描述给儿孙辈听时,却发现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都快记不住了,以后还能有多少人能了解、探寻出东大街的历史原貌?"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修缮维护现存古建筑的同时,能够建设专门的东大街历史博物馆,因为从东大街的变迁不仅可以看出宿迁商业的变迁,更能展现出宿迁久远的历史底蕴。而在这样的一个博物馆里,不仅要有征集来的历史文物,还要有能够还原东大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风貌的模型,以便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东大街、关注东大街。
浏览次数:1051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美眉说藏:小本票独树一帜   上篇文章:建国60周年章条收藏前景看好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