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陈国林:认识本洋银币 追寻历史沧桑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本洋”一词是明、清年间我国对一种外来银币的俗称,这种银币自中世纪(公元1500年前后)以来,通行世界长达三百多年。本洋银币制造的地点多、版别浩繁,可以说是一个“大家族”,这类银币至今在闽台两地仍然时有发现。那么所谓的本洋银币的家族有多大,它从哪里来,生成什么模样,在三百多年中有何变化?它又是怎样遗存在海峡两岸、以及对两岸经济有过什么影响呢?由于时移事异而为人知鲜。这里依据在闽南一带收集的本洋银币实物,经查照可靠的文献资料,归纳简介如下。
  一、 本洋银币的出处、币值与版别
  本洋银币发源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我国对于从海外输入的物产,多冠以“洋”或“番”字,为此把西班牙本土制造的洋银简称为本洋。1492年,西班牙取得广义上的统一之后,急需从海路贸易香料和丝绸织品等物产,但东来的大西洋航线已为葡萄牙垄断,于是在统一当年,支持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向西的方向探险,发现了金银矿产丰富的美洲。从此开始,西班牙人使用各种方法劫夺美洲的金银(此时尚没有亲自开采,哥伦布直到去世,还是以为他发现的地方是东方印度,这就是为什么该地方至今被称为“西印度群岛”的由来)。据翦伯赞教授考证:仅自1493至1500年之八年中,运回欧洲的贵金属平均每年约值二十五万金元(引自《中外历史年表》第603页)。1497年,西班牙把从美洲运回的金银作为资金基础,统一全国货币;金币称埃克塞堤伦(execlente)、银币称银里亚尔(REAL,一译“瑞尔”,简称R),币值为递进币制,1R标准重量为3.3834克。1R以下有1/2R和1/4R小银币,以上有2R、4R、和8R银币,共六种币值,以个数计价流通。其中8R又称比索(PESO),标准重量为27.0624克,是制造量最多的而且通行于国际贸易的一元型银币。
  1521年,西班牙正式占领美洲,随即着手开采金银矿产,溶成金、银锭块运回欧洲。1535年,正式在墨西哥城首设造币厂,把开采的白银,按照西班牙本土的币制,就地制成银币。自此开始,直到1822年为止,西班牙人先后在美洲殖民地设置了十余个造币厂,近三百年中,美洲制造的银币数以几十亿枚计,据《世界铸币全书》记录,单就墨西哥造币厂就制造了二十亿枚8R的比索银币。远远超过西班牙本土的制造量。由于在美洲制造银币的重量、含银量基本同本土一致,因而输入中国以后,均被俗称为“本洋”。
  西班牙本土制造的本洋银币始自1497年,到1868年货币改革为十进制时为止,绵延长达371年之久;西属美洲制造的本洋银币为1535年至1822年,共制造了287年。漫长的岁月和众多的造币厂家,它们又从半手工半机械制造,转化由机器制造,为此本洋银币的版本多不胜数。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型是半手工制造的不规则银块,以其币面上突出一个大十字图案而称之为十字币。十字币的形状不成方圆,它除了有本洋、洋银、番饼和番银的名称外,还有块形钱(COB MONEY)和切割钱(CUT MONEY)的名称。闽南一带以其块状形如为固定锄头或斧头于手柄的楔子,亦称其为“锄头楔子银”和“斧头楔子银”。十字币的制造从1497年在西班牙本土开始,到西属哥伦比亚的1748年为止,共有251年之久。在1600年之前,币面上都没有刻印制造年代,此后虽然在钢模加刻制造年代,但因冲压时随意放置币坯,所以压印到制造年代文字的银币不多。
  第二种类型是采用螺旋压印机制造的银币。1586年,西班牙本土就开始在塞哥维亚使用机器造币,但是在西属美洲则晚了一百多年。如最早使用机器造币的墨西哥造币厂,也是从1732年才开始。机器制造的银币精美圆润,币面为盾形徽章图案,另一面为双柱双地球图案,因此它除了有本洋的通俗名称之外,还有“双柱抱葫芦”、“双烛台”和“双柱”的别称。由于这种银币外沿增加一道滚边工艺,形似麦芒的百合花纹饰,所以又有“花边银”的名称,墨西哥的花边银截止于1772年,共四十年。细分可见有四种版别。
  第三种类型的版本为肖像图案银币,制造于1772年至1822年,共五十年。肖像人物为卡洛斯三世,四世和斐迪南七世,因此该种银币除了有本洋的名称外,也有“番婆头”、“佛头银”和“鬼仔头”的别称,因为银币另一面盾徽的两边也有双柱图案,所以又有“新双柱”与“新烛台”的俗称。肖像本洋银币流通于近代,存世量也较前两种多而且为人所熟知。一般人说起本洋,只是指这一类银币而已,忽略了第一和第二两种类型的本洋银币。
  第二和第三两种本洋币面均有双柱,两根柱中卷裹着S形飘带,成$$状,当时人们在收付这两种银币时,为了记账方便,就写$来代表。习俗相沿,$逐成为了货币符号。笔者查证,至今有58个国家和地区仍然使用$作为“元”的货币符号,但是在$的前或后加冠本国字母加以区别,如美元为US、新西兰元为$NZ。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本洋”宽广的流通范围。
  二、本洋银币输入的途经与数量
  闽台地区的本洋银币是由许多渠道所输入的。首先是由葡萄牙人从大西洋直航携来贸易。十五六世纪之交,西班牙致力於向西航海的探险与扩张,攫取美洲的金银,国内匮乏的生活和生产等物资料,则向葡萄牙购买。当年葡萄牙造币技术尚不发达,从西班牙手中赚到本洋银币后,就直接地运到东方贸易香料和丝绸等物产,而在其国内则加盖葡萄牙的币值标志,作为法币流通。据中外史籍记载,葡萄牙商船早在1518年就到了厦门附近进行走私贸易,地点在“积年通番”的浯屿岛海面。这个历史记载,表明了闽南淀存的本洋银币,最早的是由葡萄牙商船输入的。1580至1640年,葡萄牙与西班牙合并,自然通行西班牙“本洋银币”,这一种贸易方式又往复循环了几十年。
  其次是由菲律宾转口贸易而来,这一条输入渠道也有好几种方式。1521年西班牙正式占领美洲的同时,派遣葡籍航海家兼殖民主义者麦哲伦(1480—1521)率领一支探险船队远征,该船队沿着美洲海岸南下,寻找真正的东方(此时西班牙人已经了解到美洲并非东方的印度)。麦哲伦的船队穿越过后来命名为“麦哲伦海峡”,横渡烟波浩淼的海洋到达亚洲海面。由于渡海的三个月中风平浪静,所以取名为“太平洋”。虽然麦哲伦本人在征服菲律宾群岛的一次战斗中丧生,但是他率领之船队中的维多利亚号,后来渡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顺着葡萄牙人的大西洋航道,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实践地证明了科学家对于“大地球形说”的推想。西班牙人经过多次征服活动,于1565年大举入侵菲律宾群岛,并于1571年5月19日,在群岛中的吕宋岛上建立殖民地首府——马尼拉城。早在西班牙人到达菲律宾群岛之前,菲律宾同中国就已有数百年的贸易往来。当其时,适逢明朝政府在隆庆元年(1567)开放漳州月港的海禁、设置“洋市”,迎来了海上贸易的高潮。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后,随即发现群岛的生活物资十分匮缺,不敷西人应用,于是大力鼓励中国商船运载各种生活物资前来交易。西班牙人则从美洲运来本洋银元支付货款。中国出口的大量货物,还被转运到美洲,据载1573年,即有两艘马尼拉商船运载712匹中国丝货和22.300件精美的中国瓷器等杂物,驶往阿卡普尔科。由此形成了一条中国漳州月港——菲律宾吕宋岛——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史称“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由这一条渠道输入的本洋银币,数量大,时间长。
  除了商贸输入以外,华侨带回也不在小数。海路既通,地少人多的漳、泉沿海居民,纷纷出海经商,不少人且侨居菲律宾吕宋岛谋生,甚至远渡重洋到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各种工匠劳动,经过勤奋俭朴劳作所得,带回或寄回本洋银币。早时的闽南地区有民谚云:“吕宋客呀吕宋客,没一千也有八百”。说的就是华侨从吕宋岛携回的一千或八百块本洋银币。当然能够成功携回银币者并不容易,相传当时有人对出洋拼搏者粗略估计,得出“六亡三在一回乡”这一个比例。可见携回一千或八百块本洋,衣锦还乡的也只有十里挑一。
  另外尚有西班牙人就近直接贸易的输入。早万历三年(1575),驻菲总督即曾派出两名使者和两名传教士,渡海从厦门上岸,访问福建省和漳州的官员,商谈直接贸易和传教的事宜,但无效果。西班牙人乃于1626年步荷兰后尘,入占我国台湾省北部的基隆和淡水,直至1642年被荷兰人驱出。在侵占台湾的十六年中,西班牙人同中国商人进行了比较直接的贸易,自然也是运来本洋银币来购买中国的物产。
  最后是荷兰、英国和法国商船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携来贸易所输入。本洋银币的重量和含银量长期稳定,取得了中国商人的信任,为此,荷 、英、法等国的商船前来中国之前,就事先把本国的白银或银元兑换成本洋银币,以便于交易。荷兰于1624至1662年侵占台湾长达38年,对华贸易既有荷兰本国钱币,同时也常用本洋银币;英国则是利用本洋银币打印英皇肖像戳印为其法币。所以说本洋是由许多渠道输入的。由于长时间多渠道的源源输入,至今我国有许多地方发现本洋银币的遗存,据笔者收集实践与查阅相关记录,本洋银币在厦门的同安、海沧、灌口;漳州的龙海、长泰、平和、漳浦、云霄和诏安;泉州的南安、安溪、晋江、安海和官桥等地都时有发现。邻省广东的广州、海南、湛江、肇庆、汀海和潮州,以及浙江和安徽等省,也有过发现本洋银币的报导;台湾钱币收藏家曾译禄先生著述的《台湾货币的精神与文化》一书中,对于外来钱币部分,也是以本洋银币居多,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本洋银币;台北市的《天下珍藏拍卖》多年来的拍卖目录,均以本洋银币置于篇首,而且作了很好的解释说明。另据记载,嘉庆四年(1799)查抄大学士和珅豪宅,搜出大量金银珠宝,其中就有58000枚双柱本洋银元,可见至迟到了十八世纪末,本洋银币即已流到京畿。经汇集资料粗略估计,自十五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叶,输入中国的本洋银币,约有四亿枚之多。
  三、本洋银币输入所产生的影响
  本洋银币输入时间长,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经济来说,三百多年中的前与后有着正、负两个截然不同的影响。先说前阶段;我国自明英宗“定赋折银入内运库”,就是以白银代替粮食等实物缴纳税收。其时正值“大明宝钞”因滥发而贬值,因此民间使用白银交易日渐盛行,尽管政府屡次开采福建、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的银矿场,银货仍然供不应求。十六世纪初,特别是漳州月港的开放,从菲律宾等各方面源源输入的本洋银币,弥补了我国用银为币流通的不足。
  ——为了利用开海贸易的机会,输入更加的银币,就必需大力发展生产。这时期的社会状况,正如王世懋在《闽部疏》记载:“凡福之丝绸、漳之纱绢、泉之蓝(靛青),延之铁、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皆衣被天下”。放开海禁,大大地促进了闽南乃至内陆省份从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趋向商品经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大量输出的丝、茶、瓷、药等物产,进入国际市场,让世界了解中国。频繁的海外贸易也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引进了花生、玉米、烟草、马铃薯以及带番字的番薯、番茄、番荔枝和番石榴等等的农作物,丰富了生活。可以说,前一时期输入的本洋银元,缓解了当时所谓的“银荒”,加速资金流通,促使生产力发展和对外交流增加,活跃了福建乃至全国商品经济,是起到了互利的积极作用,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早已为史学家所公认。
  后阶段约始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之初,特别是进入十九世纪,本洋银币的输入,逐渐地由利转变成害的作用。本洋银币的重量、成色划一,以个数计值流通,其以交易授受方便而为民所乐用。因此由沿海渐延至内陆省份,凡交易、纳税和捐款等等,渐以本洋银元作为支付与结算单位,市场需求日增,为此外来商人乘机抬高本洋银币的价值。他们携来本洋银币除了交付货款以外,又用于兑换中国的纹银,由起初以同等重量交换,纹银的含银量高于本洋银币,这已经有利可图啦,但到后来,一枚重量仅27克的8R本洋银币,最高时竟然要用超过一两纹银兑换,币制的落后使白银大量流失。虽然自嘉庆十九年(1814)正月开始,清廷多次“以西洋人每年偷运银两一百余万出洋,命订章严禁”。但是收效甚微,从不同渠道输入的本洋银币仍然套取掉大量的中国纹银。后阶段本洋银币的输入,成为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工具,其负面作用不言而喻。
  本洋银币输入中国的另一个影响是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本洋银币以其制造精美与个数流通的优点,大量的套取我国白银,朝野有识之士早已觉察,如林则徐即曾上书奏请自己制造以个数计值的银币,但是却被因循守旧的清廷斥称“有碍祖宗成法”;再如得风气之先、也是受损害较重的福建漳州和台湾,地方政府为了抗衡外币侵害,借着发放军饷的机会,在道光年间(1821—1850)率先参照本洋银币8R银元的重量,制造了许多种版别的“军饷”银元,局部地抵制外来银元,而减少了部分白银外流的损失。到了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币制改革势在必行之时,又拖延了多年的两、元之争,最后才议定以盛行的本洋和鹰洋银元的27克重量(即库平七钱二分)作为标准制造银元。光绪十六年,广东首次制造龙图银元,随后各省及中央造币厂也依此币制制造,此后从宣统以至民国年间,中国仅有半个世纪(1886—1935)的机制银币,各种一元型的银元,基本上沿袭本洋银币8R银元的重量标准。这就是我国币制改革由两到元(每枚银元七钱二分重量)的渊源。
  仿照本洋银币27克的重量标准制造银元,并非我国独为。不少国家和地区也参照这一个标准制造银元,如早在1772年,奥地利为了与本洋竞争,把本国的银币推进国际市场,即就制造了每枚28克重量的银元;再如十九世纪初,美洲诸国相继独立后,数十个造币厂仍然沿袭每枚银元27克的重量,最突出的是众所周知的墨西哥鹰洋。此外,香港于1866至1868年制造的维多利亚肖像银元:美国根据1792年4月2日的造币法案开始,一直到1935年为止,它所制造的一圆型银元;日本自明治三年到大正三年(1870—1914)大量制造的龙图银元;法国于1885至1905年制造的贸易银元(俗称“刺头”、“坐人洋”);英国在印度与本国于1895至1935年制造的贸易银元(俗称“站洋”、“抓拐”和“杖洋”);以及海峡殖民地于1903至1904年制造的爱德华七世肖像银元。这些银元每枚的重量均以27克为准则。凡此种种,说明了本洋银币不仅对我国,而且在国际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洋银元27克重量的标准,曾为国际贸易所公认。笔者遐想,倘若这种硬通货的银元,一直地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手段,如今的国际贸易或许就可以避免不同国家币值换算的麻烦。
  结 语
  经过收集疏理和考据,综合地演绎这一类沉淀了数百年的本洋银币,我们了解到俗称本洋一词的实物及其他别称,也明白了诸如“”货币符号的出处,“西印度群岛”和“太平洋”地理名称的由来,“地圆说”为实践所证实的年代,以及我国用银为货的单位由“两”改“元”和每枚银元七钱二分(27克)重量的渊源,同时重温了一些曾经在闽台地区口耳相传的谚语掌故等等。由此可见,对于本洋银币的探索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均领先于世界,到了中世纪西人东来之时,仍然可以与之并驾齐驱。可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因循守旧,官僚倾扎,政治腐败,错过了世界大交流以及相互吸收先进经验的时机,从而在本洋银币流通的这一个历史阶段中,逐渐走向衰落,以至后来遭受到百年耻辱。可是说,本洋银币见证了我国由盛而衰的过程。在本洋银币充当世界货币371年,是海上大交通的兴起与世界性大交流的时代,处于贵金属硬通货为媒介的时代,国际贸易在这个划时代的历史期间,欧洲诸国崛起,由海路拓殖非洲、美洲和南亚洲的广袤地区,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掀起了多边的贸易、接力的贸易和双边的贸易,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洋银币以其充当了世界性贸易的媒介而成为银元的典范,在货币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既对我国产生了不寻常的影响,凡其制造与流通的地方,也都有着不寻常的故事,对其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窥视五百年来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航海交流的动态,同时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反省和有益的启示。
浏览次数:441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10月12日钱币热门品种点评   上篇文章:10月14日钱币热门品种点评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