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外圆内方钱币流通两千多年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图文/ 钟葵
解读中国古代货币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圜钱与同时期流行的布币和刀币在形制上截然不同,它形如玉璧,体积小,便于携带,铸造工艺简单。圜钱起源于三晋(韩、赵、魏)地区,后来通行了两千多年的方孔钱便是由圜钱发展而来。
有学者认为,圜钱是由纺轮或璧环演变而来,其造型为圆形圆孔,钱面(铸有铭文的一面)微鼓,并铸有地名,边缘锐薄,背部平素,穿孔较小。早期的圜钱铭文有“长垣一”、“共屯赤金”、“共”、“垣”、“济阴”、“离石”、“封坪”以及“东周”、“西周”等,是取代布的一种新型铸币。
魏国圜钱中,钱面的“共”字为地名,通常出现在穿孔右边,“共”字在穿孔左边的稀有。铭文为“共屯赤金”和“半圜”的也十分罕见,反而“垣”字圜钱较多。周铸造的圜钱比较细小,一种铭文为“东周”,另一种铭文为“西周”,都属于珍稀钱币。除周铸的圜钱较小外,其余圜钱重量大多在12克上下,是计重钱的最初形态。
秦国最早铸方孔圜钱
圜钱从圆形圆孔变成圆形方孔是从秦国开始。战国中期以后,秦国把圜钱的圆孔改为方孔,随后齐、燕等地区也出现了方孔圜钱。方孔使得打磨铸币的外廓变得更方便,在形制上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观念。所以,秦亡以后,这种形制的钱币仍被历代王朝采用,直至清末。
战国时期秦国所铸的方孔圜钱为半两钱,是计重钱最具代表性的铸币,当时的半两约为3~5克。齐国稍后出现的“六化”、“四化”和燕国的“明化”、“明四”、“一化”等方孔圜钱,都属于早期计重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货币的重量进行统一,当时的半两钱为十二铢,相当于8克。秦末汉初,由于战乱导致经济衰退,铸币减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出现了六铢当半两甚至以四铢当半两的减重钱,这些钱币的出现可以说是大规模通货膨胀的产物。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前),汉武帝再次统一钱币计重单位,铸造发行五铢钱,至汉平帝时,共铸五铢钱超过280亿枚。因流通时间长,铸造量大,所以汉代五铢钱的存世量也极大,影响了它的市场价值。以两、铢为计重单位的计重钱在中国古代流行了八百年,至隋朝才进入尾声。
“通宝”沿用1300余年
如果把从商代晚期的“无文铜贝”,到春秋战国的布币、刀币、圜钱视为古代钱币发展的第一阶段,把从秦统一中国后的半两钱,到汉以后的五铢钱算作古代钱币发展的第二阶段的话,那么,唐开始出现并沿用至清代的“通宝”可以视为古代钱币发展的第三阶段。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式颁行“开元通宝”方孔钱,这种有历史开创性的钱币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采用先进的十进制,每十钱重一两,与金、银本位制的货币体系相对接。此后,“通宝”这个名称便为历代所使用。通常的做法是在“通宝”二字的前面冠以年号、朝代、国名等。直至清代“宣统通宝”为止,“通宝”形制的铸币共流行了1300余年。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2000元连体钞飙至1亿:变现渠道狭窄 上篇文章:老版熊猫币身价倍增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第二套人民币叁元收藏介绍
- 五种分币具较高收藏价值
- 第三套人民币升值 两元面值的车工价三...
- 诸葛亮邮票近日在宛首发
- 中国钱币史上的奇葩“壹当伯钱”
- 熊猫金币涨千元:青铜器银币跌千元
- 钱币收藏 调整有必要 大势仍未改
- 澳门首家专营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专门店开...
- 5月19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徐悲鸿金银纪念币缩量发行:高开后出现...
- 皇室婚礼纪念币手慢都抢不到
- 同号百元钞经银行鉴定是真币
- 黄山金银币上市能否提振金银币市场
- 八成邮票的价格大幅上涨
- 第二套人民币火车版2角币样
- 一个装满古钱币的坛子被村民轰抢一空
- 10月28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币市成交量萎缩 进入歇夏期
- 金价继续下跌 稳住藏品更关键
- 钱币市场10月13日集币视点
- 03月23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30年改革尽写方寸间
- 熊猫币创10年最大跌幅:银币价格跌超...
- 流动资金悄悄注入邮市 热门邮票哗啦啦...
- 河南纸币大多数品种逆市上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