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粮票限富:压抑财富欲望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中国词典:1955年8月25日,我国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刷暂行办法》,规定粮票只是购粮的凭证,本身不具有价值,不属有价证券,不许在市场买卖流通。随后,第一套全国粮票面世,揭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
粮票等票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们的财富欲望———有钱无票连米都买不到,模糊了钱的价值。
长航退休老人余超伦是票证收藏爱好者,收藏有上千枚粮棉油类票证。在余先生家,他和太太一起向记者展示了这些票证,并回味起那些吃饭穿衣都凭票供应的“票证时代”。
开门票:如今每张值500元
余先生粮票收集簿的第一页,就是8枚1955年发行的重庆粮票。这套被称为“开门票”的粮票,最近在票证市场上单卖价格达500元/枚,8枚一套的价格为3000元。
“发行之初,这些粮票也不比现在便宜。”余先生介绍,当时按职业供应粮食,干部21斤/月,中学生32斤/月,居民25斤/月,搬运工人37斤/月。其中,居民和干部还要扣2斤作节约,“一般人都吃不饱,更不会把粮票卖出去,‘黑票’都是有价无市的。”
余先生所收集到的粮票都是后来从票证交易市场上买来的,他估计是当时管理发票的单位没发完才遗留下来,“要是发到市民手中,是不可能有剩余的。”
想吃油:自称军属买到肥肉
余先生说,自己在上世纪60、70年代,基本没吃饱过,“那时候能想到的最奢侈的一餐是煮一大碗面,放上几根青菜和葱花。”
“那时候农民进城卖菜是要被抓的。”余先生的太太金女士回忆,每到周末,城里人就到郊区去挖野菜和树根,甚至有人吃观音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城里人特别羡慕农民们有地种。
一张1958年发行的红苕票说明,当时5斤细粮票能换25斤红苕票,将细粮兑换成红苕显然更能吃饱。
但当时一般家庭每个月最多只供应1斤菜油,只吃红苕不吃油人受不了。“当时想买点菜和肉要头天晚上去排队,跟卖肉的营业员关系好,才拿得到肥肉。”金女士笑说,当时的人很尊重军人,自己去买肉时就自称是军属,以求营业员给自己多割点肥肉,“瘦肉当时被认为是不好的肉。”
供应紧:基本没人办宴席
当时的人结婚怎么办宴席?余先生说,基本没人办宴席,请客都很少,原因很简单:请客了,自己一家人就不够吃。
金女士则回忆:“当时出去做客,大家都送粮食,大概意思也就是自带粮食,聚在一起乐一乐而已。”
不仅粮食需要凭票买,布匹、手电筒、解放鞋、牙膏、牙刷等一切生活用品都要用专门的票购买,而这些供应也是很少的。比如一个人每年得的布票只够做一件衣服,做了上衣就做不了裤子,凑一身新衣得两年。
出门难:要开证明换通用票
在票证时代,上级行政单位发的票可以在下级行政单位通用,而下级行政单位的票则不能越级使用。
在上世纪70年代要出差就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先要计算大概需要多少粮票,然后到单位打证明,凭证明去粮站,用自家的地方粮票换省粮票或全国粮票。出门后,也有一个人是专门管账的,“在外吃饭大家都是AA制,因为单位是没有粮票拿来当公款的。”
尽管出门麻烦,余先生还是愿意出差。“有时候开车帮某乡政府带些煤炭,对方感激我们,会招待吃一顿。”
“最后一套正规重庆粮票,是1988年发的9枚一套。”余先生说,但当时粮食政策已放开,到处可以买粮食,城镇居民即使领了粮票,也不太上粮站去买粮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粮票在票证市场比较好买到,价格也便宜,票证时代就这么渐渐结束了。”
写进博客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一市民64万元买四根金条 上篇文章:12月4日上海钱币市场成交汇总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金银章跌价两至五成收藏价值遭受质疑
- 黄金销量上升 里斯本金币断货
- 宋代非行用金银钱
- 熊猫金币也有假(图)
- 第一套人民币目前市价400万
- 大观通宝背异文小平钱鉴赏
- 3月16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1月11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收藏金银币比艺术品更安全
- 湖南省造洪宪元年开国纪念币(图)
- 金银币持续走热(图)
- 奥运会开幕纪念邮票今日发行
- 8月25日连体钞板块报价
- 浅议金银币市场里的庄家
- 百元钞水印头像倒了过来(图)
- 币市刮起世博旋风:或成老精稀板块新成...
- 8月7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第三组脸谱金银币低开高走
- 叶涛:老江南以及安徽银元的收藏之路
- 纪念新闻巨子范长江诞辰百年邮资封将发...
- 钱币收藏年涨幅20%至30%
- 中行推出实物黄金生日贵宾优惠回报客户
- 菩萨像银币升值70%:市价接近200...
- 走出圈圈谈钱币设计
- 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在港拍出天价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