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铜元发行沉浮录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撰文 宋琛
  铜元在我国流通时间不足半个世纪,从发行历史看,其具有舶来品的浓厚色彩。不过,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时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疯狂的“势力范围”划分,抢占“租借地”的瓜分浪潮日甚一日,而腐败的清政府只能被动应对,将祖国河山拱手相让。
  铜元,这一带有西方货币特征的流通钱币,也就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公元1897年(光绪23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朝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1900年(光绪26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铜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该铜元每枚重2钱,含铜95%、白铅4%、锡1%,正面铸有“光绪元宝”汉字和“广宝”满字,周围有“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龙纹饰,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等字样。
  从铜元发行来看,除了清政府发行的铜元外,也有各地铸造的铜元,且发行量年甚一年。据梁启超所记各年份铜元铸额,光绪30年为17.41亿枚,光绪31年是46.96亿枚,光绪32年达17.09亿枚,到了光绪33年已升至28.51亿枚,光绪34年回落到14.28亿枚。如此一发而不可收的滥铸之风,自然令铜元日趋贬值。
  清王朝的覆灭,使得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但初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其中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的现象屡见不鲜,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更是暴跌。北洋政府时期更是变本加厉,各省不仅没有停造,反而纷纷增设新厂,所造铜元材质低劣,面值增大,目的是牟取暴利。北伐战争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所取代,从而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
浏览次数:1216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