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鉴精藏富金石大家陈介祺密藏毛公鼎
来源/作者:网络 |
陈介祺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被公推为19世纪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其收藏的金石成为中华文化与当今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所创编的《十钟山房印举》已成为印学研究的经典。
商承祚先生曾感叹:“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何以呢?因为他的眼光太好了。他一生收藏的铜器等不下几千件,没有一件是假的。这人是谁?就是山东潍县的陈介祺。”
鉴精藏富治学严谨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蕝斋,金石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其父陈官俊,清朝道光年间出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而且是道光皇帝的老师。陈介祺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陈介祺酷爱金石文字的收集与考证,常与当时的收藏大家王懿荣、潘祖荫、吴大澄、吴云等共同考辨古物,研究文字。陈介祺对于青铜器、陶器、古钱、古印玺、石刻造像等收藏既多且精,并且精于考释。
他在京时,目睹清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黑暗,1854年(咸丰四年)借母丧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潍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他收集到秦代“铁权”(秤锤),别人以为是块“顽铁”,他却视为珍宝,妥藏入库。对于古陶文字,前人没有收藏、著录的,他独予重视,不仅搜集了很多齐鲁古陶,而且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著成《蕝斋藏陶》一书。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
深锁密藏“毛公鼎”30年
陈介祺收藏的文物青铜器最多,其中毛公鼎驰名中外。毛公鼎是道光末年(1850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一件完好无损的稀世珍品,系西周宣王的叔父毛公所铸造,铭文铸在鼎上,有32行,共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也是金文的经典名作。毛公鼎鼎内铭文,全文首先追述周代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统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这篇皇皇巨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抵得上一篇《尚书》”。
毛公鼎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后由陈介祺以3年俸银之重金为代价购藏。毛公鼎在陈介祺手上收藏了30年,他对其他收藏都乐于公诸于世,印成目录,昭示天下,惟有对毛公鼎,深锁密藏,秘不示人。
陈介祺病故后,其后人又继续藏了20年。到20世纪初,两江总督端方依仗权势,派人至陈家,限三日交鼎,强行买走。毛公鼎到端府后没几年,端方即在四川被保路运动中的新军刺死。后来,端方的女儿出嫁河南项城袁氏,端府欲以毛公鼎作为陪嫁,而袁家却不敢接受,端氏后裔遂将鼎抵押在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可是后来其家道中落,端氏所收的许多青铜器均经过端氏的把兄弟、美国人福开森卖了出去,此鼎在抵押中自然亦无力赎回了。
1919-1920年间,有个美国商人欲出资5万美元把毛公鼎买走。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哗然。曾任财政总长、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叶恭绰知道了,决意与美国人角逐,想方设法将鼎留在国内。叶氏本来力劝国内有实力者买下,后来却不意传来流言蜚语,说叶氏想从中捞取什么好处。叶氏一气之下,变卖了其他一些文物,索性自己买了下来。于是毛公鼎又来到叶家,一待又是十几年,先是放在其天津家中,后又移至上海。
抗战结束前夕,叶恭绰几经变故,贫病交加,无力保鼎。上海一个大商人陈咏仁为给自己留条后路,表示愿买此鼎,并约法三章,抗战胜利之后一定将鼎捐献国家。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陈氏如约将宝鼎捐献给当时的南京政府,归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解放前夕被带去台湾,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万印楼”藏玺印7000余方
金石大师陈介祺的“万印楼”,是陈介祺存放金石文物的建筑,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50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藏有商周铜器248件、秦汉铜器97件、石刻119件、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玺印7000余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片、泉镜镞各式范1000件。因集有三代及秦汉印7000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
他的故居陈列馆也在他诞辰180周年时正式开放,陈介祺故居占地约1公顷,多年来历经沧桑劫难,现在仅存东楼及两座大厅,位于潍坊城区芙蓉街北首,占地约377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东楼上下两层即享誉海内外的“万印楼”。
此外,还有未曾发表的著述手稿十几种,1964年由其后人捐献给国家。他的大量文物和著作,为后人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商承祚先生曾感叹:“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何以呢?因为他的眼光太好了。他一生收藏的铜器等不下几千件,没有一件是假的。这人是谁?就是山东潍县的陈介祺。”
鉴精藏富治学严谨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蕝斋,金石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其父陈官俊,清朝道光年间出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而且是道光皇帝的老师。陈介祺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陈介祺酷爱金石文字的收集与考证,常与当时的收藏大家王懿荣、潘祖荫、吴大澄、吴云等共同考辨古物,研究文字。陈介祺对于青铜器、陶器、古钱、古印玺、石刻造像等收藏既多且精,并且精于考释。
他在京时,目睹清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黑暗,1854年(咸丰四年)借母丧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潍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他收集到秦代“铁权”(秤锤),别人以为是块“顽铁”,他却视为珍宝,妥藏入库。对于古陶文字,前人没有收藏、著录的,他独予重视,不仅搜集了很多齐鲁古陶,而且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著成《蕝斋藏陶》一书。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
深锁密藏“毛公鼎”30年
陈介祺收藏的文物青铜器最多,其中毛公鼎驰名中外。毛公鼎是道光末年(1850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一件完好无损的稀世珍品,系西周宣王的叔父毛公所铸造,铭文铸在鼎上,有32行,共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也是金文的经典名作。毛公鼎鼎内铭文,全文首先追述周代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统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这篇皇皇巨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抵得上一篇《尚书》”。
毛公鼎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后由陈介祺以3年俸银之重金为代价购藏。毛公鼎在陈介祺手上收藏了30年,他对其他收藏都乐于公诸于世,印成目录,昭示天下,惟有对毛公鼎,深锁密藏,秘不示人。
陈介祺病故后,其后人又继续藏了20年。到20世纪初,两江总督端方依仗权势,派人至陈家,限三日交鼎,强行买走。毛公鼎到端府后没几年,端方即在四川被保路运动中的新军刺死。后来,端方的女儿出嫁河南项城袁氏,端府欲以毛公鼎作为陪嫁,而袁家却不敢接受,端氏后裔遂将鼎抵押在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可是后来其家道中落,端氏所收的许多青铜器均经过端氏的把兄弟、美国人福开森卖了出去,此鼎在抵押中自然亦无力赎回了。
1919-1920年间,有个美国商人欲出资5万美元把毛公鼎买走。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哗然。曾任财政总长、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叶恭绰知道了,决意与美国人角逐,想方设法将鼎留在国内。叶氏本来力劝国内有实力者买下,后来却不意传来流言蜚语,说叶氏想从中捞取什么好处。叶氏一气之下,变卖了其他一些文物,索性自己买了下来。于是毛公鼎又来到叶家,一待又是十几年,先是放在其天津家中,后又移至上海。
抗战结束前夕,叶恭绰几经变故,贫病交加,无力保鼎。上海一个大商人陈咏仁为给自己留条后路,表示愿买此鼎,并约法三章,抗战胜利之后一定将鼎捐献国家。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陈氏如约将宝鼎捐献给当时的南京政府,归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解放前夕被带去台湾,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万印楼”藏玺印7000余方
金石大师陈介祺的“万印楼”,是陈介祺存放金石文物的建筑,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50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藏有商周铜器248件、秦汉铜器97件、石刻119件、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玺印7000余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片、泉镜镞各式范1000件。因集有三代及秦汉印7000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
他的故居陈列馆也在他诞辰180周年时正式开放,陈介祺故居占地约1公顷,多年来历经沧桑劫难,现在仅存东楼及两座大厅,位于潍坊城区芙蓉街北首,占地约377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东楼上下两层即享誉海内外的“万印楼”。
此外,还有未曾发表的著述手稿十几种,1964年由其后人捐献给国家。他的大量文物和著作,为后人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