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艺术家能够在哪里栖息
来源/作者:网络 |
两年前一些艺术家离开上海莫干山路的这个故事,和宋庄的诉讼其实有异曲同工之感。艺术市场是一个变量,它让艺术家必须要逐水草而居,而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得被迫离开这个地方,他们想要停留,却总也停不下来。
宋庄农民和艺术家之间关于房屋买卖的诉讼,已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这件看似普通的民事诉讼,它的来龙去脉其实也十分简单———艺术家当初低价购房,而随着房价升值,农民又要求夺回自己的房屋,正好相关的法规成为农民夺回房屋的依据。
在这个简单的事件中,见证了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历史背景,见证了房地产业土地变黄金的好时光,见证了城市化浪潮下城乡人口的对流,也见证了文化产业在中国萌芽成长并承载了神话般期待的进程。
他们曾经停留在边缘
在这个事件中,艺术家毫无疑问是受害者。无论从商业诚信还是传统道德的批判上,宋庄原住民的出尔反尔都不值得提倡。他们在城乡二元对立年代所付出的牺牲,现在却要从艺术家身上找回补偿。而艺术家的愤怒在于,若没有他们的集体进驻,宋庄可能至今还是一个破落的村庄。
这是一个古怪的宿命。艺术家们从城市退入乡村,原本是为了获得安宁的创作环境和低廉的生活成本,现在这个早先的庇护所却要求艺术家们放血献祭。艺术家和原住民之间没有天然的对立关系,但是当商业资本这个变量加入进来,这个三方共舞的局,就很有可能变成一场无人得益的零和游戏。
商业资本,它出没在房地产开发和艺术投资在内的各个领域中。对于宋庄的原住民而言,它的显性存在就是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高的工作室租金和越来越多的小生意机会。尤其当将近2000位艺术家(一说为2500多位)蜂拥而至之后,这个北京郊区的村庄提出了“文化造镇”的口号,一个由15座美术馆组成的美术馆群已经在实施之中,这种种景象对于宋庄原住民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居住的这个地方,已经不再是那个灰头土脸的北方村落,而是一座未来的文化产业金矿。
商业资本对原住民的这种异化,艺术家其实也并没能幸免。房价、地价的上涨当然并不在艺术家的主要考虑之内,但对于后来进入宋庄的艺术家来说,宋庄的意义也已经发生了质变。它一开始只是一座普通的村落,房租便宜物价低廉,靠近北京却有着乡村式的安宁。后来,宋庄变成了一个江湖。这个江湖以方力钧、岳敏君等明星艺术家和一些大的艺术商人、收藏家为核心,以籍贯地域、毕业院校、代理画廊等线索为身份标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和利益共同体。他们闭门修炼,出门社交,在根据艺术市场排定的江湖座次中努力往前挤。这个山头林立的宋庄,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创作基地,也是中国艺术市场光芒万丈的镜像。今天的宋庄,让我们想起两三年前上海的莫干山路50号。莫干山路50号的那一片老厂房在规划中本来即将被拆除,因为一批艺术家的进驻,这个区域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地标。一群艺术家通过在媒体呼吁、社会考察、出版图书等方式,竭尽全力想要保全这个上海的“塞纳河左岸”、上海的“纽约苏荷艺术区”。于是,莫干山路50号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它不仅没有被拆除,反而被当作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经营起来。最后的结果令人意外,艺术家们被告知这个地方的工作室供不应求,它们的租金将要大幅上涨。一些艺术家不得不沮丧地离开了莫干山路。莫干山路的这个故事,和宋庄的诉讼其实有异曲同工之感。它们都折射了艺术家在文化产业迷局中的某种尴尬。
宋庄农民和艺术家之间关于房屋买卖的诉讼,已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这件看似普通的民事诉讼,它的来龙去脉其实也十分简单———艺术家当初低价购房,而随着房价升值,农民又要求夺回自己的房屋,正好相关的法规成为农民夺回房屋的依据。
在这个简单的事件中,见证了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历史背景,见证了房地产业土地变黄金的好时光,见证了城市化浪潮下城乡人口的对流,也见证了文化产业在中国萌芽成长并承载了神话般期待的进程。
他们曾经停留在边缘
在这个事件中,艺术家毫无疑问是受害者。无论从商业诚信还是传统道德的批判上,宋庄原住民的出尔反尔都不值得提倡。他们在城乡二元对立年代所付出的牺牲,现在却要从艺术家身上找回补偿。而艺术家的愤怒在于,若没有他们的集体进驻,宋庄可能至今还是一个破落的村庄。
这是一个古怪的宿命。艺术家们从城市退入乡村,原本是为了获得安宁的创作环境和低廉的生活成本,现在这个早先的庇护所却要求艺术家们放血献祭。艺术家和原住民之间没有天然的对立关系,但是当商业资本这个变量加入进来,这个三方共舞的局,就很有可能变成一场无人得益的零和游戏。
商业资本,它出没在房地产开发和艺术投资在内的各个领域中。对于宋庄的原住民而言,它的显性存在就是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高的工作室租金和越来越多的小生意机会。尤其当将近2000位艺术家(一说为2500多位)蜂拥而至之后,这个北京郊区的村庄提出了“文化造镇”的口号,一个由15座美术馆组成的美术馆群已经在实施之中,这种种景象对于宋庄原住民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居住的这个地方,已经不再是那个灰头土脸的北方村落,而是一座未来的文化产业金矿。
商业资本对原住民的这种异化,艺术家其实也并没能幸免。房价、地价的上涨当然并不在艺术家的主要考虑之内,但对于后来进入宋庄的艺术家来说,宋庄的意义也已经发生了质变。它一开始只是一座普通的村落,房租便宜物价低廉,靠近北京却有着乡村式的安宁。后来,宋庄变成了一个江湖。这个江湖以方力钧、岳敏君等明星艺术家和一些大的艺术商人、收藏家为核心,以籍贯地域、毕业院校、代理画廊等线索为身份标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和利益共同体。他们闭门修炼,出门社交,在根据艺术市场排定的江湖座次中努力往前挤。这个山头林立的宋庄,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创作基地,也是中国艺术市场光芒万丈的镜像。今天的宋庄,让我们想起两三年前上海的莫干山路50号。莫干山路50号的那一片老厂房在规划中本来即将被拆除,因为一批艺术家的进驻,这个区域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地标。一群艺术家通过在媒体呼吁、社会考察、出版图书等方式,竭尽全力想要保全这个上海的“塞纳河左岸”、上海的“纽约苏荷艺术区”。于是,莫干山路50号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它不仅没有被拆除,反而被当作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经营起来。最后的结果令人意外,艺术家们被告知这个地方的工作室供不应求,它们的租金将要大幅上涨。一些艺术家不得不沮丧地离开了莫干山路。莫干山路的这个故事,和宋庄的诉讼其实有异曲同工之感。它们都折射了艺术家在文化产业迷局中的某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