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
来源/作者:网络 |
影青瓷的沿革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景德镇窑虽然始烧于五代,但发展极快。北宋时,影青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辉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镇烧制影青瓷的窑口遗址主要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头、黄泥头、柳家湾等处。其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因为色质如玉,影响极大,当时全国竟有8省34个县出现了模仿景德镇的瓷窑,由此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正如汉代彩绘陶模仿同时期彩绘漆器而烧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时期丝绸印染而烧制一样,宋代影青瓷则是模仿玉器烧制而成的。
玉器,在史前社会,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权社会,被赋予了浓厚的权贵尊严;即使到了唐代,仍为上层社会专用之物。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拥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对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师们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的色质如玉的瓷器,以满足包括广大下层人民在内的消费者们的需求。又因其色淡优雅、晶莹如玉,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其中饮食用具有碗、盘、碟;酒具有壶、注子、注碗、杯、托子;另有、香熏、枕、女士用的母子盒、专用作明器的塔式盖罐等。
影青瓷的胎质洁白细腻,早期胎较厚,后来逐渐变薄,呈半透明状,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滋润如玉,在刻划花等处积釉较厚,釉色呈湖水般青绿色,精细透彻,釉薄处显白,整体色调十分优雅,但部分较早和较晚的釉色光泽泛黄,呈糙米色;工艺主要为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其中,印花常见纹饰有牡丹、篦纹菊、莲花、婴戏、飞凤、水波等,艺术感染力极强。
影青瓷鉴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影青瓷的作假与辨别
下面主要以影青瓷的碗类为例,说明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差异。
1.造假法:依照器物的大小和形状,用现代技术烧制,即用现代的胎土、化学釉料、天然气或电烧制。器型为典型的宋代覆烧印花碗,芒口无釉、镶边,这类物品以印花品居多。
辨别方法:赝品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很容易发现镶边是用现代生胶粘贴的老皮;釉色发亮而不柔和;花纹造型不如真品古朴,且往往印花的阳纹比较突出;因为火气太重,敲击时声音比真品要响亮得多、声波特别地长;若再对比赝品和真品的底部,更一目了然。
2.作伪法:常见的是在光素无纹的器物上刻划出花纹——因为有花纹者价高,然后重新上釉,入窑烧制;另有一类是在印花或刻划花的无釉器物上(这类器物存世极少)加釉重烧。
辨别方法:对于前者,其声音差别不大,此时,先观察釉色,釉色肯定有新色,真品因为埋藏地下1000多年,一般能看到“伽喱光”,虽然现代作伪者也能做出此光,但与真器的光泽仍有差别;再认真观察其底部,底部会因为再次上釉烧造而将原先固有的垫瓶痕给加以覆盖或破坏;另有花纹与真品有别。对于后者,因为花纹、胎质和器物都是对的,所以必须仔细观察其釉色。
3.掩裂法:如果一件高档影青瓷器上出现了裂痕(冲线),其作伪的一般方法:先用吹风机将器物烘焙得烫手,再用毛巾等布质浸渍“水蜡”,将整个器物涂抹一遍,裂痕立时消失。这类器物,因为胎、釉、花纹、器型都“大开门”,很容易让人上当。
辨别方法:用手指在器物的口沿上作全方位的敲击,容易发现声音的不同变化,即破碎声。当然,3至5个月后水蜡一旦蒸发,裂痕会原形毕露。
4.补缺法:在一些有葵花瓣的侈口器物上,有时容易出现豁口,作伪的一般方法:将整个豁口磨平磨光,然后重新在原先的开口处打磨出新瓣口。
辨别方法:注意器型的变化,每种器物的口沿高低有严格的比例;其次,重新磨制出的口沿上无釉,而根据这类器物的烧制方法,本应有釉。
5.鱼目混珠法:因为模仿景德镇窑烧制青白瓷的窑口历来极多,宋、元时期以湖田窑新产品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真正属此窑的产品存世很少,而有的窑口,如其附近的江西南丰白舍窑烧制的宋、元时期的同类产品,从一出现就在质量上很接近景德镇的影青瓷,两者价格却相差甚远。
辨别方法:胎质,后者无论如何都不如前者的细腻,这点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出,只有用些适当的辅助性工具方可;另外就是景德镇影青瓷所用的垫饼材料为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器底部有明显的黄褐色或黑褐色垫瓶痕。其他窑口的宋元影青瓷器上则无,现代仿品就更不用说。
在瓷器作假的传统手法中,有种接胎法,但它在影青瓷的作假中并不流行。原因在于:其一,影青瓷使用的是透明釉,容易看出接胎痕迹,技术上不好处理;其二,若是高档的印花工艺影青瓷器,工艺根本不可能统一;若是刻花工艺的影青瓷器,前后刻划的花纹定然风格难以一致;其三,若是素胎器,由于目前市场价格并不高而作假的成本却不低,接胎的经济价值甚微,作假者极少。
在以上所有辨伪方法中,较难把握的是真品、赝品釉色的区别和各自重量(赝品的重量一般比真品重量大)的不同,但通过长期的鉴赏实践,完全有可能把握。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景德镇窑虽然始烧于五代,但发展极快。北宋时,影青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辉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镇烧制影青瓷的窑口遗址主要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头、黄泥头、柳家湾等处。其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因为色质如玉,影响极大,当时全国竟有8省34个县出现了模仿景德镇的瓷窑,由此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正如汉代彩绘陶模仿同时期彩绘漆器而烧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时期丝绸印染而烧制一样,宋代影青瓷则是模仿玉器烧制而成的。
玉器,在史前社会,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权社会,被赋予了浓厚的权贵尊严;即使到了唐代,仍为上层社会专用之物。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拥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对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师们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的色质如玉的瓷器,以满足包括广大下层人民在内的消费者们的需求。又因其色淡优雅、晶莹如玉,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其中饮食用具有碗、盘、碟;酒具有壶、注子、注碗、杯、托子;另有、香熏、枕、女士用的母子盒、专用作明器的塔式盖罐等。
影青瓷的胎质洁白细腻,早期胎较厚,后来逐渐变薄,呈半透明状,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滋润如玉,在刻划花等处积釉较厚,釉色呈湖水般青绿色,精细透彻,釉薄处显白,整体色调十分优雅,但部分较早和较晚的釉色光泽泛黄,呈糙米色;工艺主要为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其中,印花常见纹饰有牡丹、篦纹菊、莲花、婴戏、飞凤、水波等,艺术感染力极强。
影青瓷鉴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影青瓷的作假与辨别
下面主要以影青瓷的碗类为例,说明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差异。
1.造假法:依照器物的大小和形状,用现代技术烧制,即用现代的胎土、化学釉料、天然气或电烧制。器型为典型的宋代覆烧印花碗,芒口无釉、镶边,这类物品以印花品居多。
辨别方法:赝品在放大镜的观察下,很容易发现镶边是用现代生胶粘贴的老皮;釉色发亮而不柔和;花纹造型不如真品古朴,且往往印花的阳纹比较突出;因为火气太重,敲击时声音比真品要响亮得多、声波特别地长;若再对比赝品和真品的底部,更一目了然。
2.作伪法:常见的是在光素无纹的器物上刻划出花纹——因为有花纹者价高,然后重新上釉,入窑烧制;另有一类是在印花或刻划花的无釉器物上(这类器物存世极少)加釉重烧。
辨别方法:对于前者,其声音差别不大,此时,先观察釉色,釉色肯定有新色,真品因为埋藏地下1000多年,一般能看到“伽喱光”,虽然现代作伪者也能做出此光,但与真器的光泽仍有差别;再认真观察其底部,底部会因为再次上釉烧造而将原先固有的垫瓶痕给加以覆盖或破坏;另有花纹与真品有别。对于后者,因为花纹、胎质和器物都是对的,所以必须仔细观察其釉色。
3.掩裂法:如果一件高档影青瓷器上出现了裂痕(冲线),其作伪的一般方法:先用吹风机将器物烘焙得烫手,再用毛巾等布质浸渍“水蜡”,将整个器物涂抹一遍,裂痕立时消失。这类器物,因为胎、釉、花纹、器型都“大开门”,很容易让人上当。
辨别方法:用手指在器物的口沿上作全方位的敲击,容易发现声音的不同变化,即破碎声。当然,3至5个月后水蜡一旦蒸发,裂痕会原形毕露。
4.补缺法:在一些有葵花瓣的侈口器物上,有时容易出现豁口,作伪的一般方法:将整个豁口磨平磨光,然后重新在原先的开口处打磨出新瓣口。
辨别方法:注意器型的变化,每种器物的口沿高低有严格的比例;其次,重新磨制出的口沿上无釉,而根据这类器物的烧制方法,本应有釉。
5.鱼目混珠法:因为模仿景德镇窑烧制青白瓷的窑口历来极多,宋、元时期以湖田窑新产品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真正属此窑的产品存世很少,而有的窑口,如其附近的江西南丰白舍窑烧制的宋、元时期的同类产品,从一出现就在质量上很接近景德镇的影青瓷,两者价格却相差甚远。
辨别方法:胎质,后者无论如何都不如前者的细腻,这点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出,只有用些适当的辅助性工具方可;另外就是景德镇影青瓷所用的垫饼材料为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器底部有明显的黄褐色或黑褐色垫瓶痕。其他窑口的宋元影青瓷器上则无,现代仿品就更不用说。
在瓷器作假的传统手法中,有种接胎法,但它在影青瓷的作假中并不流行。原因在于:其一,影青瓷使用的是透明釉,容易看出接胎痕迹,技术上不好处理;其二,若是高档的印花工艺影青瓷器,工艺根本不可能统一;若是刻花工艺的影青瓷器,前后刻划的花纹定然风格难以一致;其三,若是素胎器,由于目前市场价格并不高而作假的成本却不低,接胎的经济价值甚微,作假者极少。
在以上所有辨伪方法中,较难把握的是真品、赝品釉色的区别和各自重量(赝品的重量一般比真品重量大)的不同,但通过长期的鉴赏实践,完全有可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