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古代文物字画亟待抢救

来源/作者:网络 |

  郑板桥的墨竹图、慈禧太后画的画、嘉庆皇帝亲提的御笔诗……
  作为清朝的开国之都,沈阳故宫曾贮藏着十余万精美的皇家珍宝,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些国宝级文物现在仍光鲜漂亮?
  9月8日,记者了解到,上述文物都是经由戴明举修复的,戴明举目前已经申报博物馆书画修复专业继承人,这个“神奇的力量”有望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是在沈阳,这股“神奇的力量”也濒临危难,不仅因为继承人只有戴明举一位,更因为这位继承人正在深深忧虑:在己之后,谁来继续他的古书画修复与装裱事业?
  利落地展开1.3米长的牡丹图、刷特制糨糊水……戴明举系着围裙,在大红色工作台案前忙碌。
  9月7日一上午,59岁的戴明举完成了裱画的前两步工作,牡丹画芯被贴到绷子(裱画一种工具)上的时候,牡丹图变得水艳艳,每个花瓣都鲜嫩欲滴。
  师承父业
  自谦“40余年还在学”
  现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的戴明举已经从事装裱和修复工作40余年,但他自谦“现在还在学”。戴明举的父亲戴鹭波先生当年即是一代裱画大师。
  戴明举介绍说,父亲17岁时就在中街地区附近开裱画店,名为“文古斋”。戴鹭波手艺精湛,全国很多知名书画家都慕名而来,社会知名人士孙玉泉、邢洞川、沈延毅,鲁美学院的教授钟质夫、郭西河等都曾找过戴鹭波裱画。
  戴明举在1966年师从父艺,练就一手修裱古旧名画绝技。
  戴鹭波有两儿一女,但修复和裱画的手艺只传给了戴明举一个人,主要因为戴明举性格平和安静、宽厚、有悟性。戴明举说,急躁、投机取巧的人做不了这一行。
  “最基础的打糨糊工作,不打个三年,也出不了师。”戴明举说,传统的裱画忌用工业用胶,因为工业胶将对书画的颜色等造成致命影响,所以,手工裱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糨糊。
  熟知各个朝代的各个地域的纸制特点、装裱材料的特点,也是一项历经数十年实践才能练就的本事。“只有安徽泾县的宣纸才适合使书画长久”、“只有浙江湖州的绫绢才轻薄柔软如蝉翼”……戴明举说,如果裱画师妄图投机取巧,那会葬送艺术品的生命。
  戴明举至今已为故宫博物院修复各朝代书画3000余幅,但是他仍自谦,“羡慕北京故宫一位现已逾70岁的老古书画修复师,现在他还在那里做修复工作,能够终身为自己深爱的修复工作尽力一定很幸福。”
  脆弱文物
  国宝亟待抢救性修复
  慈禧太后的画、清朝嘉庆皇帝的御笔诗,都是故宫院藏的文物,这些都是由戴明举负责修复的。
  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成为收藏明清历史与艺术品的国家级博物馆,也藏有大量创制于二三百年前的明清绘画艺术品和宫廷传世文物。
  “文物很脆弱。”戴明举说,有价值的古代书画作品一般选用最好的纸张和装裱技术,但即使如此,由于百年来天气的变化和阳光灰尘磨损等原因,会使文物面目全非,如果修复不善,就将彻底失去它们。
  让戴明举印象极深的是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发掘出的《辽代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三册共400余页的明代出版物,出土时已经在地下沉睡了350多年,书的边缘严重破损,如果不立即采取修复行动,这件文化存留的可能微乎其微……
  文化局领导最终找到了戴明举。之后,戴明举开始了长达三个月之久的“闭关修复”。特殊方法药物处理、浸泡、冲洗、去垢、重新装裱,戴明举几乎将他掌握的所有修复技术都用上了。三个月后,《辽代地藏菩萨本愿经》完好地展现给了世人,目前,这件文物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前不久,戴明举用一个多月时间修复了郑板桥的墨竹图,这是一幅馆藏乙级文物,修复前“处处折痕”、“折损严重”。于是,一个月里,戴明举运用毕生所学进行细致的冲洗,在古画的背后嵌条,用上千枝嵌条挽救了这幅濒临毁灭的珍贵文物。
  在沈阳,戴明举和他的徒弟终日勤恳,40年来,已经修复历代名家书画3000余幅。但像郑板桥真迹这样亟待修复的文物仍然数以百计。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态势更为严重。
  9月9日上午,记者从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获悉,中国目前各等级的技术成熟的文物修复专家并不多,以每人每月修复1件文物计算,仅修复现有的2000万件破损文物,至少也需要2000年时间。
浏览次数:925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