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瑞银集团艺术珍藏:1960年代至今
来源/作者:网络 |
2008年9月28日北京讯—瑞银集团当代艺术收藏展“移动的地平线 -- 瑞银集团艺术珍藏:1960年代至今”于今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揭开了帷幕。上百名嘉宾及媒体记者出席了艺术展开幕仪式,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中国美术馆作为中国国家级艺术殿堂是本次展览的合作伙伴,举办此次展览,表示国家美术机构对于具有实力的企业美术收藏的倡导和支持。本次艺术展是继瑞银集团成功地于今年6月和7月在上海举办“为了明天的记忆”艺术收藏展之后移师北京的又一更大规模的展览,将为首都观众呈现出一个主题完全不同且作品涉及面更广的视觉盛宴。此次命名为“移动的地平线 -- 瑞银集团艺术珍藏:1960年代至今”的当代艺术收藏展是中国美术馆和瑞银集团的首度合作,也是第一次举办国际企业的收藏展。
瑞银集团是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艺术品收藏赞助机构之一。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李一先生指出:“瑞银集团的艺术品收藏展反映了瑞银集团作为当今世界最大规模金融机构之一,不但关心业务的发展,而且关注民生回馈社会。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我们的艺术藏品能够呈现在北京观众的面前。经过今年在东京及近期在上海成功展出的经验,我坚信,‘移动的地平线’将使中国观众在了解我们瑞银集团的同时享受一场独特的艺术盛宴。”
“我们很高兴和瑞银集团共同合作为大众呈现本次艺术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表示,“瑞银集团当代艺术收藏展给中国观众提供了感受世界当代艺术多样性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瑞银艺术收藏的方式与经验,在中国形成对‘企业艺术收藏’这个话题的探讨与交流。” 范馆长相信基于中国美术馆同瑞银集团对艺术的共同热爱,本次艺术展连同双方合作举办“企业艺术收藏”论坛一定会在北京获得巨大的成功。
瑞银集团的艺术品收藏活动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年。这些艺术藏品体现了文化上的和艺术品收藏方面的变迁,从本土走向世界,从多数艺术家局限在自己的故土、由纽约城引领整个艺术市场的旧时代,到艺术家四处游历、多个艺术中心并举的新时代。展出还反映了视觉艺术从机械运动向多元化、灵活性发展的轨迹。此次瑞银集团当代艺术收藏展展出大约150件作品,揭示了这些变化历程。
“移动的地平线--瑞银集团艺术珍藏:1960年代至今”将于2008年9月29日至11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将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其中包括版画、素描、油画、摄影以及视频艺术等。瑞银集团的艺术品收藏囊括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杰作,从中国到墨西哥,从柏林到孟买。
艺术展以“波谱艺术”艺术家贾斯培尔•琼斯, 罗伊•里奇特斯坦,罗伯特•劳申伯格,安迪•沃霍尔及爱德华•鲁沙创作的版画和素描拉开序幕,随后亮相的是展现了“极少主义”艺术家埃斯沃兹• 凯利和弗兰克• 丝特拉的绘画和版画。
70年代是一个被相对肃静的美学概念带领的时代,在展览中可以欣赏到威亚•塞尔敏的绘画作品,以及与其截然不同的阿里基罗•埃波艾提的作品。还有曾经在多个肖像系列中使用网格和符号的艺术家查克•克洛斯的作品。
此后的80年代,表现力极强的写实主义绘画蓬勃发展。与70年代注重功能和瞬间感受的作品不同,80年代的画作经常包含一些反映艺术家生活的隐喻。在意大利,山德罗•基亚,弗朗切斯科. 克莱门特,恩佐•库奇和米莫•帕拉迪诺都打着“泛先锋派”的旗号;在德国,新表现派艺术家乔治•巴塞利茨对年轻的雕塑家史蒂芬•鲍肯霍恩以及艾瑞克•费谢尔,苏珊•罗森伯格, 大卫•萨里和朱利安•施纳贝尔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在美国受到广泛赞誉;英国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自40年代以来就坚持写实主义绘画创作,但直到以“回归绘画本身”著称的80年代才引起国际关注。他是本次展出中绘画和素描作品的代表人物。
进入90年代,摄影成为了重要的艺术媒介,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托马斯•鲁夫,皮特•弗施利/大卫•魏斯,坎迪德•霍夫和贝特•斯图利等艺术家均采用摄影来记录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90年代还是前卫“英国青年艺术(YBA)”兴起的十年,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一群天赋过人的年轻艺术家,如达明安•霍斯特,特雷西•埃敏,加里•休姆,以及他们的导师迈克尔•克雷戈马丁。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包括:美国艺术家苏珊•海勒和中国艺术家徐震的大型摄影作品;中国艺术家邱黯雄和曹斐、台北艺术家陈界仁、泰国艺术家拿温•拉万差库、阿尔巴尼亚艺术家安德里亚•帕奇和哥伦比亚艺术家奥斯卡•姆纽佐的视频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艺术家亲身经历的、影响整个世界的一些政治话题、快速工业化带来的问题、移民、过去的痛苦回忆、对美好未来的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