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清代弘仁的《西岩松雪图》

来源/作者:网络 |
清代弘仁的《西岩松雪图》
  弘仁(1610-1644)本姓江,名韬,字六奇,一作名舫,字鸥盟,歙县(今属安徽)人。从小读书,习举子业,明亡时,他已34岁,但还只是一介书生。清兵南下,他投奔福建唐王朱聿键杭战,兵败后他在武夷山报亲庵出家,皈依古航禅师为僧,法号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渐江学人、渐江僧。后归故里,居歙县西郊披云峰下太平兴国寺,死时年仅54岁。后人称“梅花古衲”。他事母至孝,一生未婚,在清初“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石涛)中,他无疑是最清静寡欲、潜心绘画的一个。虽说其他三人面对异族入侵,无可奈何,也选择出家为僧,但似乎尘缘未绝,故其画中依然激荡着悲愤郁勃之气。而弘仁则“逃于禅”,心灰意冷,所谓“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所以他的画静谧、冷峻,超凡脱俗,笔墨洗练,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成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西岩松雪图》纵192.5厘米,横104.5厘米,纸本,水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高近2米,宽1米多的大画,然而画面上并没有群峰耸峙,浓墨粗笔,只是用细笔淡墨勾画了山体西边突起的一块巨大的山岩。这块山岩,略带方形,其上除些许圆形坡石外,乃由大小不等、众多的各种形态的方形碎石所垒成。石块的根部,用淡墨施以松秀的折带皴,而在石块间隙,则用稍浓墨色或疏或密地穿插松和杂树的枝干,映衬出山石前后的层次。而在巨岩的右边,露出另一巨岩的一角,仅在下方淡淡地作些皴擦,上面大块的空白,用小字落款:“西岩松雪辛丑春为象也居士图弘仁”,知是他52岁时作,为晚年之精品。仅15字,却落4行,每行4字,结成小块,融于画中,既用以调节两块山岩疏密的对比,又为岩后的天空留下空间,颇具匠心。而这种构成,也成为极具弘仁个性的画风。虽说仍用墨色烘染留白的传统方法画雪景,但与前人略有不同:山石上仅在石根处用淡墨稍加渲染,而重在以较浓墨色烘染天空,以映衬山石之白雪,整幅画面已然弥漫雪后的寒凝冷澈,空寂肃穆。然而画面也并非杳无人迹,在两块巨岩之间,有小路盘桓而上,途中有茅棚,山顶有屋舍,已然“天人合一”了。
  弘仁初师宋人画,重写真,故他的画中的场景,大多从黄山写生而来,让人感觉真实;画中也时现宋画中刚劲的勾勒。但后来更力学元人,尤其是黄公望、倪瓒。黄公望的构图繁复,但勾、皴却十分简略;倪瓒则构图简单,独创“折带皴”以描绘太湖地域的山石。弘仁则效其法,又自出新意。其画勾多皴少,勾线粗看依然刚劲,但细看已是元人的松灵的干笔了。弘仁的画,在当时就被看重。周亮工的《读画录》谓:“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
浏览次数:772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