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收藏2008年:二分真八分假黄金做鞍玉做马

来源/作者:网络 |
收藏2008年:二分真八分假黄金做鞍玉做马
能喝的古董”在2008年举办了首次专场拍卖
  金融寒冬,并没有降低人们投资艺术品的热情。嘉德2008年交易额超过18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图为嘉德秋拍现场。
  不管是通货膨胀遍地开花,金融海啸席卷而来,还是拍卖行情的潮起潮落,惟有中国的收藏者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里照样自得其乐,继续不断地积累着收藏带来的财富、文化和乐趣。如果用站在舞台边幕的角度看收藏,而不是直接面对舞台,那样会发现更多不为常人所知的收藏乐趣、收藏典故和收藏哲理。
  一位收藏界的朋友对我说:收藏是一种离不开遗憾的快乐,因而也成为一种无法终结的百姓事业。
  真与假的孪生
  说到收藏从来都离不开真与假这两个字,其比例活像2008年的前后两个数儿,二分真八分假,中间的两个零里究竟有多少说不清、道不白的猫腻,也只能当作故事来听了。
  为断真假,中央电视台有罗晰月主持的专家当场“鉴宝”,北京电视台有王刚台上抡锤的“天下收藏”,你估价,我砸假,状似一幕又一幕的收藏活报剧。如何看待与评价这类新型娱乐节目的收藏意义,众口不一,简单地说,内行看假,外行当真。如台下早已反复鉴定有了结果的东西,专家们非要在台上装模作样地再走个过场,岂不知会误导多少收藏新手,以为看几眼就可轻易鉴定出一幅历朝的名画真伪,摸几摸立马能断出历代瓷器的仿造与否。其实,像徐邦达和谢稚柳这样掌了一辈子眼还能为辨一幅古画真伪而意见相左,而一般专家仅靠台上几分钟便能完全弄清真假门道,多少有点儿当场愚众的感觉。我不否定此类节目对推动群众性收藏活动和提高娱乐性节目收视效果的作用,若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到一些新入行人的收藏心理。说到真假孪生,早年南京书画商朱柏平先生曾悄悄告诉我,他认识的江南裱画高手中有一对身怀绝技的兄弟,能将一幅名画劈竹般揭出三层甚至更多,怎么看还都是真迹。他有却不肯拿出示人,怕我把他的真画误认为不真不假的东西。我还经过一考:有位作家手里藏有一幅宋雨桂鲜为人知的盛年所作《春泉》,问我是不是真的,我点点头,理由是这幅精美至极的山水画虽然在国内各种版本的宋雨桂画集里遍寻不着,但近年来宋雨桂以此为题的同名同构作品却屡有著录和上拍,相比此画,后者应属画家亲笔复制的不舍记忆。他说,这幅《春泉》原为十五年前宋雨桂搬家时准备随身携带的八幅精品之一,之前极少露面,到他手上的十五年中见者不超过三个,常人很难考证。
  “假不假,黄金做鞍玉做马。”记得藏家老话有此一说,令人不敢轻易断言。
  琉璃厂里的硬通货
  美国三大投行轰然倒下的前后,我曾多次走进北京南城的琉璃厂,从画廊的名家画价上几乎感受不到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劫后气氛。
  百年老店“荣宝斋”二楼展厅玻璃柜里,一幅刚售出的范曾四字书法作品所留下的空当,让我猜想是谁用7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悄悄买走了那幅不足两平方尺的白纸黑字?范曾的书画被公认为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硬通货”,任何时候,只要想出手马上便会有人接盘。
  同属“硬通货”的中国画家还有李可染,不过能在琉璃厂挂出来的画极少,价极高。“荣宝斋”展厅经常缺货,北京画店偶尔能挂出一两张小品,有时山水有时牧童,虽多为应酬笔墨,即使如此价签上的零也够数一气儿的了。我所知一位魏姓藏家的手里却积存多幅当年取自李可染画室的山水精品,私下说起颇有意思:李可染曾经向这位仁兄父亲借过一些古籍善本,“文革”中不知去向,父亲过世后,他在整理旧书中发现夹有一纸署名“李可染”的借书条,李可染很爽快地应允以画来偿还书债,此后每有满意作品便赶紧嘱老友之子过来挑选。另有湖北朋友上世纪七十年代主编《长江》画册,收录有李可染两幅山水画,出版后寄上三百元充当作品稿费,李可染还回信一页告知钱收到了。
  我读信大笑,如今这封手书也不止三百大洋了,真值!
浏览次数:749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