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纳梳妆用品于一体的梳妆匣

来源/作者:网络 |

纳梳妆用品于一体的梳妆匣  
清末民初“改造”过的明代镜台  

纳梳妆用品于一体的梳妆匣
清代红木六屉梳妆匣


  女性籍梳妆以增色,几千年不改;纳各种梳妆用品于一体的梳妆匣,也历史悠长。虽然今天传统的梳妆匣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这种曾为多少代女子带来青春亮丽的生活用品的源流却很值得去考察和研究。
  梳妆匣的称谓
  旧时嫁女,讲究“陪嫁”,即随新娘一起带入夫家的一应生活用品,富贵人家甚至把随侍的婢女也纳入“陪嫁”的范畴。这种“陪嫁”,又被称作“嫁妆”、“嫁奁”、“添箱”或“妆奁”。《三国演义》十六回吕布欲与袁术结亲,旋又反悔,“令人回复袁术,只说女儿妆奁未备,俟备毕便自送(女儿)来。”但这些词的本义却远没有那么宽泛,最早都是特指梳妆匣,韩愈就有“妆奁一暂开”的诗句。
  梳妆匣,老百姓俗称“梳头匣子”;因梳妆首先要用镜子,梳妆匣又称“镜匣”,古时亦称“镜奁”,《说文解字》中写作“镜籢”;又因梳妆时需将镜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惯称为“镜支儿”。关于梳妆匣的历代称谓颇多,如汉代,就有“竟检”、“妆具”的叫法。古时用字要避名讳,东汉明帝名“庄”,于是当时的“妆具”又改称“严具”,典籍中便有“宫人陈严具”的记载。至明代,出现了一种叫做“官皮箱”的用具,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这是官家器具,专供装文件盛官印之用。但据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考证:其传世数量之大,只能是家庭用具,而不像衙署中物,箱体花纹雕饰多为吉祥图案,且往往与婚嫁有关,箱内结构又只适宜放置化妆用品,故断定这是梳妆匣的一种,至于何以会出现那样“离谱”的名字,王先生未做解释。
  梳妆匣的型制
  梳妆匣现存于世的实物中,传世品较早的可见于明代,出土物较早的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又以汉墓出土者为多。
  我国早期的梳妆匣,所用材质多为木胎髹漆,也有藤编或竹苇制者;唐代发现有瓷制品,宋代已有纯木制品;至明便有了用贵重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红木等制作的梳妆匣;清代以降,所用材质基本与明代无异。
  梳妆匣的结构,因其用途是容纳化妆用品,故基本都是单元组合的型制,同时化妆主人的阶层身份及化妆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单元数量的多寡。汉代最简单的妆奁只是一枚单只的圆盒。史籍中所载曹操的“妆具”:“……方七八寸,高四寸余,中无鬲(隔)……”,就是不分层,很朴素;豪华的妆奁分为两层,如马王堆1号汉墓的遗册中所称“九子曾(层)检(籢)”就是中含9个小奁的双层圆奁,而长沙咸家湖西汉墓出土的长方奁中则有11个小奁,是已知装小奁最多的一例。1984年在江苏邗县姚庄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一具梳妆匣比较典型:外形呈圆柱体,上盖下盒,盖顶为圆弧形,盖钮为一银质柿蒂,周边饰有三道银扣和二道银脊。外髹酱紫色底漆,内髹酱红色底漆。银扣间用土黄色漆绘云气纹、梅花鹿、羽人、锦鸡等,盖内顶漆绘云气纹和龙纹。盒内有各种形状的子盒7只和铜镜一面。通高17厘米、直径22厘米。从装饰到内部设置都十分豪华。从出土的汉代梳妆匣实物外观来看,它们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的小盒,平时又被有序放置在一只大盒之中。这些小盒分别因所盛之物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形状:圆形、椭圆形盛脂粉之类,长方形盛簪钗,马蹄形盛梳篦。上层则置铜镜。

浏览次数:697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说说日本古董市场的退货   上篇文章:旧时精美手炉今时又受宠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