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明漳州窑鱼龙雕塑炉赏析
来源/作者:网络 |
在古玩市场上,常可见到那种有点淡黄色的玉白釉瓷器,它是福建漳州窑的产品。人们往往把它看成德化白瓷,其实仔细比较,两者还是可以区别的,它们的胎质和釉色略有不同。明清时期,漳州窑曾盛极一时,远销海外,被日本、东南亚各国广为珍藏。
这尊鱼龙雕塑香炉,直径12厘米,高6厘米,呈玉白釉色,细腻滋润,两边对称的鱼龙雕塑,紧紧地贴着炉身,鱼龙棱角分明,鳞片清晰,造型优雅,生动活泼。炉腰身微微收束,成弧形,腰间有条回纹图案点缀器物,多了灵气,更显古朴大方。炉里外包括炉底,均匀地施着玉白色釉,三足鼎立,仅足底露出点胎体,可见瓷土淘洗干净,胎骨紧密,炉全身为细开片,错落有致。炉底有一篆书寄年款“宣德年制”,字体端庄整齐,此乃罕见之器物。在众多的漳州窑里,很难找到带寄年款的珍贵器物,应是明晚期的产品。
鱼龙纹起源何时,无从查考。但距今7000年前的内蒙古赵宝沟猪龙纹和陕西宝鸡北首岭鱼龙纹;河南濮阳从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层的一座墓中挖掘出的四组蚌壳摆塑龙图案,距今已有6000多年;马家窑娃纹等也可能是鱼龙纹的前身。年年有“鱼”是个好口彩,而且鱼的繁殖能力极强,所以鱼龙纹里既有对生殖的崇拜,也体现先民的祈福之愿。
说起漳州,人们会想起那里的水仙花,因为这块美丽的土地是水仙花的故乡。漳州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很深,相传远古时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漳州窑在此产生并在明清时期大发展纯属偶然。据《平和县志》记载,1513年,平和芦溪等处爆发农民起义,提督军门王阳明发二省兵众,平定叛乱后,为安抚地方,选留随军兵众,在各新建置的县治衙门充当杂役等,与当地百姓共建平和,士兵中有来自江西的制瓷能工巧匠。
入明后,素有“东方大港”美誉的泉州港已衰败,取而代之的是明代著名的海外交通贸易中心——漳州月港。平和县外销瓷的迅速崛起,与月港的兴起是息息相关的。在漳州平和县境内南胜、五寨一带发现龙窑遗址数以百计,它们临溪依山而建,形成“十里长窑”。从平和花山溪顺流而下,直达月港,便捷的交通,使瓷业生产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甚至可与近邻德化瓷相媲美。月港,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为百姓造福,获取厚利。从平和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尽管胎釉有别于其他窑口,但其模印、刻划技法、构图等与景德镇窑如出一辙,这也是其常被混淆为景德镇瓷的原因。
明万历年,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原料危机。窑工反对陶监的斗争,最终酿成火烧御窑厂的暴力斗争,加之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出现的政治动乱,造成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减产甚至停歇。东印度公司的老板,手持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图样四处寻找供货方,沿海漳州窑成为替代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基地。据文献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大量瓷器,考古资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走向衰落了,漳州窑也因销路受阻而颓废,“克拉克瓷”从此在海内外销声匿迹,给后人留下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