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海派书画首次引领上海艺博会

来源/作者:网络 |
海派书画首次引领上海艺博会
齐白石 仕女
  即将于9月9日拉开帷幕的2009年上海艺博会上,由三家上海本土画廊联合主办的“海派书画大展”成为最大亮点。展览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是对海派书画的一次系统梳理和集体展示。主营中国书画的画廊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书画精品首次引领有着十多年历史的上海艺术博览会。
  据悉,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特别邀请以经营海派书画著称的怡琴画廊、煌杰画廊和路画廊,推出此次 “海派书画大展”,显示出其对于当今艺术市场的敏锐嗅觉。
  从收藏角度鉴赏海派
  就中国绘画史而言,海派绘画是一个重要篇章。早期以赵之谦、虚谷、任伯年、蒲华、吴昌硕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海派画家,以雅俗共赏的题材内容和笔墨技法,开创了中国画商品化的最佳形式,同时又是传统向近现代转轨的成功典范。这一画风不仅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上蓬蓬勃勃地持续展开,而且弥漫全国,包括齐白石等,无不受其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讲到“中国画”,在人们的观念中所出现的就正是这样一种或大或小的重彩写意形式。 20世纪20年代以后,海派绘画进入到多元纷呈的阶段,除晚清海派画风的惯性发展之外,还有以张大干、谢稚柳为代表的古典派的严谨画风,以三吴一冯为代表的正统派的温驯画风,以黄宾虹、钱瘦铁为代表的野逸派的粗放画风,以陶冷月等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的写实画风,以刘海粟、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的现代画风。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面向世界,接轨国际”的风云际会,把海派绘画引入到一个新阶段。第三代海派画家大胆创新,迅速崛起,风华正茂,方兴未艾。
  此次在上海艺博会上亮相的“海派绘画大展”囊括从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干、谢稚柳、唐云、程十发、韩敏直至当今的精锐,将三代海派的名家精品绘画集体呈现,给观众从收藏和市场的角度鉴赏海派艺术的机会。
  三年前,由上海美术馆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等联合举办的20世纪山水画大展,是对海派书画的一次系统回顾;而此次上海艺博会上的“海派书画大展”则将近年来市场上难得一见、流传有序、多次著录的精品呈现出来。人们对于艺术博览会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交易”上,此次以联合展出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海派书画大展,以上海艺术博览会为平台,面向所有关注艺术的观众梳理海派书画的发展脉络。与公立艺术机构所办大展不同的是,这些在市场流传并脱颖而出的作品,既体现海派书画艺术精髓,更容易被藏家或潜在藏家接受。
  近现代书画引领市场
  吴湖帆、周炼霞合作画给沪上知名收藏家钱镜塘的《荷花鸳鸯》,由吴湖帆完成画荷的部分,采用恽寿平的没骨设色笔法,在赋色上很好地控制了湿度,使画面显得艳而不俗,灿烂异常,美丽而和谐。构图饱满,花、叶、枝条穿插疏密有致;周炼霞画的两只鸳鸯,一只仰头观荷、一只好似寻找水里的游鱼,在水草从中显得格外自在,画面显得祥和、丰满。
  作为海派绘画的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岁朝清供》图是其八十岁时为海上大藏家庞莱臣贺寿所作。画与篆法合并,线条苍劲老辣,气势如虹,构图经营独具匠心。用色与布局相同,打开了古人的旧套,采用西洋红。西洋红的颜色,原自海运开通后来中国的。在任伯年以前,未曾有人用它来画国画,用西洋红可以说是始于吴昌硕先生。因为西洋红的红色,深红而能古厚,可以弥补足胭脂淡薄的缺点。再则其色彩配合先生古厚朴茂的绘画风格,使得画面色彩丰富、沉稳而不艳俗。画面中蔬果、植物的寓意皆象征和谐、长寿、康健、吉利,更是让人喜欢。整幅作品尺寸巨大,多以长线条完成,显示出吴先生过人的笔力和掌控力。
  海派名家郑午昌的《剡溪帆影》也是本次大展中的一个亮点。说到“剡溪”还记得读中学时,背过的一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中的剡溪,就是我所说的浙东剡地。郑午昌是浙江浙江嵊县人,忆起故乡的山水更当感怀。《剡溪帆影》,画的就是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午昌善设色,喜多用苑青与赭石,不但协调,而且透着雅净之趣。故乡的剡溪澄明如练,两岸春柳低垂。画家用青绿墨赭等来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色,他在远山峰头上施用他喜爱的赭色沉厚稳重,远山以花青涂染清丽秀美。而在画面的中部则突出一片杨柳林,长条细叶,婀娜多姿,用笔虽然细腻却丝毫不露怯意,层次穿插犹如风中摇曳,翠润之色使整幅画面色彩丰富,明朗滋润。其间色块交融不仅提画中不足之处,更是用色来作苔点,让画面充满苍茫唯美之色。粗眼看布局繁杂,却能妙趣横生。淡淡一抹江水曲折蜿蜒贯穿始终,江中帆影若现若隐,近处的低松苍石苍润静美,茅屋人家与扁舟闲客的搭配又透出文人的雅逸心境。一眼看似零散的元素被其牢牢地聚合在一起,使画面显得和谐,空灵而整肃。观之高远深远并用,使画幅极尽起伏跌宕的美感。“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虽然名为“海派书画大展”,却也包括曾与海派名家有诸多交往的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人的精品。既以时间为纵轴展示海派书画的前世今生,勾勒出目前引领艺术市场的近现代书画大背景。
  《仕女》为张大千甲戊(1934)年,其三十四岁时所作。仕女的面相端严,有唐人遗风,细目小口,体态娉婷婀娜,肩部明显,已经脱去早期画风中的文弱姿态,具有一种现代女性的美。发髻的钩皴率意虚和,颇有质感,衣纹匀细,笔笔用中锋,衣服色彩艳丽脱俗,雍容华贵,行笔十分地自由流畅。正如其所写取资于唐寅的意笔仕女画法,笔调转向较为轻快和率略,笔墨色彩潇洒,自信。人物神情含蓄、专注,若有所思,更具娴雅之气。大千曾对门人讲:“凡画,人物最上,山水次之。而画人物又以人物气宇为上,要能绘出主要人物之崇高气质,所谓画家理想中之典型故事画都由人物构成,故入人最深。”
  徐悲鸿的《立马图》创作于1941年秋。这一年,徐悲鸿居新加坡,在南洋多次组织画展筹赈会以汇回祖国赈济伤病难民,为抗日战争出力。也就在这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轰炸了新加坡。徐悲鸿忧心如焚,对祖国的命运、对受难的人民关切不已。《立马图》中的那匹马就是徐悲鸿的化身,他在茫茫南洋深情北望,“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关切祖国的情怀,以及随时准备扬蹄前进、奋勇抗敌的精神。作者以极富变化的大块淡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几笔勾勒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最后以硬笔焦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的汪洋恣肆澎湃的创作激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既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简洁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光影,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备感精神振奋。实为一件注融大师心血的佳作。
  黄金展区估价上亿
  从拍卖市场的成交来看,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势头强劲。此次“海派书画大展”中的艺术品称得上是价值连城。唐云的《拔除不祥图》,市场价格为50万元左右;郑午昌的《山水》,市场价格达80万元;林风眠的《湖塘白鹭》,价格不下200万;吴湖帆创作的《荷花鸳鸯》,市场价格高达260万至280万人民币;吴昌硕的《清供图》,价格则高达600万元人民币,他的另一件创作于1915年《四君子图》(绫本四条屏)的价格则高达800万元。
  据业内人士评估,本次“海派书画联展”,作品总价值不会低于人民币一个亿,成为本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一个“国画黄金区”。
  画廊负责人表示,海派书画已经引领了艺术市场近百年,不仅艺术本身一脉相承,其收藏经历同样可以书写历史。联合办展既是对海派艺术和收藏魅力的传递,也瞄准了中国书画精品在今年秋拍中将继续走高的前景。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627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