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清代康熙孔雀绿梅瓶赏析

来源/作者:网络 |
清代康熙孔雀绿梅瓶赏析
  梅瓶,又称“经瓶”,起源于唐代晚期,定型于北宋的民窑,历经唐宋元明清至现代,历代均有烧制。基本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它的用途为:盛装酒器,插花陈设,祭祀器物。按明代礼制,青花梅瓶作为皇室陪葬品,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四个,皇后皇妃两个,皇子和公主一个,置于棺材的四周或前面。瓶内藏酒的取意“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瓶内无酒的取意“四方清(青)平(瓶)”。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北宋磁州窑,因用低温烧制,所以经常有釉面剥落的现象。明代宣德时期采用二次烧成办法,且用900-1000度的中温,釉面脱落的问题得以解决。明成化正德流行,在清康熙时再度盛行,乾隆以后少见。多为单一色釉的祭器及瓷塑等陈设用瓷,常见明清官窑祭器。
  该器物唇口,丰肩,线条挺拔,圈足平削,孔雀绿釉细微开片,唇口上刻有“成化年制”的寄托款,是典型的康熙时期的造型。瓶底粘贴着一张泛黄陈旧的纸条,上面老外书写着chenghua mark and chenghua period,看来老外以前把它当作成化朝的器物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757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非凡的陶艺共贺祖国华诞   上篇文章:品评全才陈衡恪的文人书法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