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王少华:翰墨人生满乡情

来源/作者:网络 |
王少华:翰墨人生满乡情
凌波清韵
  ⊙廖槐青
  漳州的九龙江风景如画,蓝天白云,茂林修竹,碧水青山,溪涧泉石嬉戏,清风绿草玩闹。就在这块毓秀的闽南宝地,文风昌炽,名家辈出。一代名师黄稷堂的得意门生王少华生于斯,长于斯,更将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化作笔下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在王少华先生简单而典雅的画室里,这位年轻的国画家正挥毫泼就一幅《鸬鹚》,画上的一对鸬鹚活灵活现,双眼的神韵让你怀疑这简直不是画中之物,仿佛一不小心就将会从画中腾跃而起,为你带来久违的渔村气息。难怪他于1992年参加中华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办他的个人画展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汪易扬教授看了他的画赞不绝口,当即在他的画作《鸬鹚》上题词:“贵在神韵——少华棣作花鸟皆能于此独悟,难能可贵矣。”
  就像写作,作画的灵感皆来源于生活。那些以生活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既是大自然的造化,更是得到艺术家的升华。大自然里最平凡无奇的花鸟景物、自然风光,在王少华的眼里却成了最生动的景致。从清晨山村家舍散出的袅袅炊烟到农家门前晾晒的筐筐红果,从寂静乡村展露的崎岖小路到村舍小路延伸出去的水上小木桥……王少华总是流连忘返这山山水水,沉醉而不知归路。“我总为自己不能留住这美好的景观而扼腕轻叹,也时时勾起我追记描摹的念头。”就这样,大自然带他跨进了绘画艺术的第一道门,引领他开始探索艺术的真谛。在他的画里,无一不是家乡山水的缩影,无一不散发着乡土的气息。这些山水花鸟画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启发着人类对自然、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在不经意间,留给我们缕缕心香。
  说起王少华今天在国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同他的恩师黄稷堂先生的谆谆教诲不无关系。黄稷堂是一位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其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创作出一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王少华小的时候与稷翁同一个行政村,两家相距不过六七百米,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自小就喜欢画画的王少华当他第一次把自己的涂鸦之作拿给先生点评时,稷翁即以“可造之材”给予赞赏,小小的心灵因获得老先生的一句赞扬而激动不已,萌发了为国画追求一生的理想。有一次,王少华作了一幅《对虾图》竟得稷翁高度肯定,稷翁还自己掏钱将画裱起来送给王少华。稷翁这一看似小小的鼓励却在王少华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王少华作起画来更有干劲,对稷翁的画艺和传统艺术也朝夕揣摩,潜心研习。高中毕业王少华被黄稷堂老先生收为入室弟子,成为黄老晚年最得意的门生。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恒闻芳气,久而不闻其香,化与之同也。之后,王少华随同黄老先生学画,苦心历练,加之耳濡目染,书香门第的熏陶,终得老先生的真传。王少华作画承袭先生之简约大写意的艺术风格,泼墨挥洒淋漓,用笔酣畅自如,创意出奇制胜,形神生动,尤以花鸟画为最。“寥寥几笔好传神,莫把繁枝扰性灵”,稷翁当年的自题咏诗,现在恰恰可以用来形容王少华的国画了。
  事业有成的王少华至今仍不忘稷翁的培育之恩,师徒二人情如父子,稷翁卧病在床的时候王少华天天伺候在侧,现在他的画室还挂着黄老先生去世前几天给他题的斋名《珏庐》。在这位闽南名师的言传身教下,王少华不但打下了坚实的传统中国画基础,也在修身做人方面得到了高尚的涵养,这些精神的力量一直渗入到王少华的社会工作和待人接物中。现任职民主党派的他致力为台海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好建议和提案。就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一位对生命充满感激的人才能将爱融入作品,让画也获得灵动的生命力。在这一张张笔墨简约,意韵不凡的水墨画里,深藏着王少华对艺术的执著与热忱。
  观王少华的水墨作品《曦》,有一股强烈的感观,那就是他在意象形态中寄予无限的深情,令人陶醉其间而不能自拔。细细品来,你便能真切地体会到作品的直观感觉和笔墨语言所传达的意象形态,力图体现晨风微稀,白鹭轻舞这如诗一般清新悠然。你看那近有一群闲适的鹭鸶或漫步或轻摇,顾盼有情,娉婷有意,远有山野如黛,朝阳乍现。一切都映在这一望无际的水天一色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诗情顿起,婉若轻轻吟咏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为伊人,在水一方”。
  就是这样一个用心作画,用情怀乡的人,在艺术与人生的路上不断行走,创造着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九龙江畔风华如诗,翰墨卷中乡情满溢,我们期待着王少华对艺术、对人生有更为动情的演绎。
浏览次数:695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许元庆山水画 探寻那一抹静穆   上篇文章:解开《无用师卷》4大谜团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