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汶川地震2周年:绵竹年画重生(图)

来源/作者:网络 |
汶川地震2周年:绵竹年画重生(图)
汶川地震2周年:绵竹年画重生(图)
  在“5 12”汶川大地震中,绵竹年画产业基地、画舫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事绵竹年画产业的人,从300人左右迅猛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人;年产值从200万元飞跃到2000万元。
  是什么力量,让绵竹年画在短时间里实现重生?
  地震中年画艺人一个没少
  “震前,从事年画产业的艺人、生意人,在整个绵竹市有200多人。地震后,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了找人上。”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板年画传承人胡光葵,在绵竹市遵道镇一家农户的新房外墙上,一边画着年画,一边和我们拉起了家常。他说,地震过后几天,自己就到处寻找年画艺人,看有没有人遇难。而最让他担心的是老艺人李大爷。
  胡光葵说的李大爷名叫李方福,79岁。震前,他就已经是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绵竹年画北派掌门人。老人家膝下有一儿两女,均会做年画。后来,儿子觉得年画这玩意儿没有多大“出息”,于是外出打工。两个女儿嫁人后,在家务农,也不愿意作画。如何让北派年画的技艺流传下来,成为政府部门头疼的事情。
  地震发生后,李方福的电话打不通,急得胡光葵连续数日无法合眼。后来,听说李方福在震后第3天,就被孙子接到湖南暂住,胡光葵这才松了一口气。
  “我得确认,每一个年画艺人都还活着,都还健康,最重要的是,我必须要联系得上,才放心。”胡光葵说,如果这些年画艺人没有了,绵竹年画也就断代了。
  从2001年春节开始,绵竹连续举办了七届“四川绵竹年画节”。2007年2月,《绵竹木版年画特种邮票》首发。震前的绵竹年画,开始逐渐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民营年画经营实体有10多家,常年从业人员200余人。年画产品多达20余类上千个品种,年画系列文化产品年销售额总计近200万元,形成了孝德镇射箭台村和遵道镇棚花村两个各具特色的年画村。
  震后,这些正在萌芽的年画产业瞬间被毁。所幸,200多位年画艺人,没有一个在“5 12”地震中遇难。最重要的是,两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板年画传承人、绵竹年画南派传承人陈兴才、北派传承人李方福均安然无恙。“人,全部保住了。”
  年画表达绵竹人不屈精神
  地震后,面对破败的家,面对亲人的遇难,绵竹人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
  “大家一边从危房、废墟中抢救自己的刻板、年画产品,一边在帐篷里画年画、搞销售,忙得很。”绵竹年画传习所的年画刺绣老师李英说。
  那时,很多人穿的白色汗衫上,都画着“挺起不屈的脊梁”、“绵竹雄起”等。北京奥运火炬在广汉展示的时候,绵竹的火炬手和拉拉队,全部穿的是印有绵竹年画的T恤衫。
  去年5月10日,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在绵竹演出,吸引了1.5万名灾区群众。演出中,灾区1.5万名现场观众,舞动着印有绵竹年画的红黄白三色的T恤衫,表达着绵竹人不屈的精神。
  2008年地震后的当年,绵竹人挥袖擦掉眼泪,继续举办年画节。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与绵竹年画有关的大型活动,总计有10多次。央视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密集的活动、宣传,让绵竹年画在全国乃至世界,出尽了“风头”。
  《祝福祖国》年画赠总理
  2009年9月25日,温家宝总理来到绵竹孝德镇的年画新村。温总理的突然到访,让年画村的百姓兴奋不已。
  全程陪同温总理在年画村视察的孝德镇党委书记樊晓鹏向温总理汇报: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年画产业和培训基地都已建好,现在依托年画产业,已解决本村200多名妇女的就业,年总收入达400万以上。温总理不住地点头,“民间年画做得好呀,要好好保护,好好发展。”
  温总理走进年画培训教室,看见画案后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握毛笔仔细地描绘着。这立即吸引了温总理的目光。听说作画之人乃绵竹年画南派第8代传人91岁的陈兴才,祖孙三代都在传承年画,还带动一批农民增收,温总理快步走上前,紧握住老人的手朗声说道:“感谢您,这么大年龄还在为大家做事,年画有了接班人。”陈兴才激动地说:“我还要带更多的徒弟!”
  就在温总理与陈大爷对话的空隙,同属年画村的射箭台村村支书张友成带着年画艺人集体创作的《祝福祖国》,献给了温总理。对于这幅长6米、宽88厘米的年画,陈兴才的孙子陈刚说:“6米,象征着新中国60华诞,88厘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88年风雨历程。”温总理看着这幅签着村上200余名年画艺人姓名的“福禄寿星”图,深深感动了。温总理亲手递给随行的工作人员,表示“一定要送到中国博物馆收藏。”
  年画订单源源不断飞来
  “绵竹年画,从2008年‘5 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以小作坊加工,各自为阵为主,到震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江苏对口支援部门,把绵竹年画,作为文化产业援建的重中之重,使遭受地震重创的绵竹年画产业,在短短两年时间,发展成为目前拥有绵竹孝德射箭台村、大乘村年画基地;绵竹遵道镇棚花村年画传习所;绵竹年画博物馆,融年画传习、旅游、展示、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的产业链。并涌现出像乡风画舫、三彩画舫等充满生机的年画产销企业,受到世界关注。‘绵竹年画震后重生,天涯海角处处乡风’。乡风,即代表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风画舫,也代表充满田园乡土气息的绵竹年画……”
  这是绵竹年画“乡风画舫”博客上的一段文字。文字不多,却对绵竹年画这两年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比较精辟的小结。写这些文字的,就是曾在地震中失去多位亲人的乡风画舫“舫主”,今年41岁的
  年画艺人肖敏。博客虽然是昨天才开通的,但肖敏却是绵竹第一个创建博客的年画艺人。
  “我的产品,现在已经远销全国各地。我想通过博客这个新鲜玩意儿,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绵竹年画,拓宽年画的销路。”地震后的半年里,肖敏的年画销售达到了50多万元。2009年,订单如雪花一样飘来。全国各地的客户、援建单位纪念品等,一年销售接近100万元。肖敏说,她的画舫现在有60多位年画艺人,分布在绵竹清道、遵道、绵竹年画村等。
  “过去,我们出去找市场,经常碰一鼻子灰,连一分钱的订单也拿不到,现在,我们坐在家里画年画,订单自然会源源不断的从四面八方飞来。这是绵竹年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的畅销。”肖敏说,至今,作为一个只知道埋头做年画生意的她,还不太明白,为什么地震后,从2009年开始,她的生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会越来越好。
  从“200万到2000万”的飞跃
  “地震后,上级政府、援建单位、爱心团体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的宣传+年画商家巧妙的利用这些机会,为绵竹年画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地震后,绵竹坚持办年画节,创造了很好的宣传平台,这为商家的销售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震前的2007年,绵竹年画的总收入只有200万元,2008年达到了500万元,到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而年画艺人,也从2007年的300人左右,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人。今年,2000万元的数据,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再次被打破已无悬念。
  绵竹有两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一是绵竹年画南派传承人陈兴才,二是北派传承人李方福。绵竹同样有两位省级的非遗传承人,一是胡光葵,二是刘竹梅。目前,刘竹梅仍然潜心于年画研究。
  胡光葵驾着一辆价值20万元的别克新君威上下班。“我的年画,现在已经卖到4000元一平方尺了。但是,现在根本没有时间画。”胡光葵说,这辆车,全是自己画画挣的。
  目前,绵竹的松花皮蛋、香肠、腊肉等食品包装上,都有年画产品图案。胡光葵还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客人到绵竹还可以“吃年画”。比如年画的名称就是一道菜。
浏览次数:648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