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明永乐压手杯传世量极少
来源/作者:网络 |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都知道明代永乐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压手杯是举世闻名的制瓷名品。由于传世量极少,因此,十分珍贵,一般难以一睹其真貌。据资料介绍,这种永乐压手杯,都是坦口折腰,沙底滑足(但也有藏品底部确系上了釉的)。由于拿在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稳地压住,故名。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将杯覆合手中,大小恰合掌心,并有凝重之感”,故有此名。有专家则认为,这两种说法均有牵强之嫌,他认为,压,即塞滿、充实之意。压手杯器形小巧,拿在手中,刚巧塞滿掌心,故名之。除了杯名的来由,资料还告诉我们,在永乐的压手杯中,以杯的中心画有双狮滚球,而且,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者为极品。若是内绘鸳鸯者,则为次之。内绘花心者,则更在其次。所有的压手杯,杯外均有深翠的青花纹样,其样式小巧玲珑,惹人喜爱。因此,自永乐以降,至清代、民国,直至现代,历来均有人模仿烧造。但明万历以来,仿品似乎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也有仿得尚好的,然与永乐的总不可比。
要欣赏永乐精品,除了到故宫博物馆等处外,已是极难有缘。因此,本人有幸见到的自然只是一个与压手杯有点相似的小杯而已。不过,能见到嘉靖至万历的瓷品,也算机缘不错。
那天,朋友把他在十多年前收藏的一个青花小杯拿来考我的眼力。我端详这个小杯,从青花发色和形制上一看便知,与永乐典型的压手杯并不一样,但是,可以断定此物绝对不是现代瓷品。
我仔细揣摩眼前这个小杯。4.5厘米高,8.7厘米口径。似乎比资料上永乐压手杯要略小一些。但同样是坦口折腰,滑足釉底,制作精细。白釉青花,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杯心没有纹饰,杯外绕中心有三朵以青花料绘成的折枝兰花,笔法与墨法成熟而又灵动,非一般工匠所能为。口沿下方与圈足外侧均有两圈青花直线装饰。釉胎结合处均有一线橙黄之色。此杯包浆清亮,青花灵活,圈足内收,胎色白中略泛灰色。又,在青花的绘制上,显然是先勾边后填色,而且,填色之后,边的轮廓有的已模糊不清。所有这些,均是明嘉靖到万历制瓷的一些主要特征。因此,我就肯定地告诉我的朋友,首先,这是明代之物无疑。年代可断为从嘉靖到万历的晚明之物。虽然,从压手杯角度而言,它只是一个有点相似,不能简单地断为是压手杯的仿品,然而,此物制作精良,杯瓷薄可透亮。青花绘画虽简约,但画工灵活精细,非现代作伪者所能达到的。
我对朋友说,永乐压手杯早已是凤毛麟角,一般是无缘见识的。万历的瓷品存世量也不多,此物虽与压手杯不太一样,但能收集到已是十分幸运,也是难得之物。更何况此杯制作精良,当属精品之列,应好好宝藏之。朋友听了,显然有些失望。嘴上虽不说,但对我的一番话,也是将信将疑。他一直是将它当作压手杯的仿品来看的。我自然也看出来了,所以对他说,本人所言,仅供参考,可请别人再看看,如果看法碰巧一致,也说明本人学有成效,对我也是一种鼓励。我对他说,古玩的鉴定一般只能靠目鉴,凭的是专家的学识和功力。因此,多几个人看看没有坏处。怕的是有的人过于自信,只相信自己的看法,如果真的至此,那末,他失眼的地方必然也会多起来的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要欣赏永乐精品,除了到故宫博物馆等处外,已是极难有缘。因此,本人有幸见到的自然只是一个与压手杯有点相似的小杯而已。不过,能见到嘉靖至万历的瓷品,也算机缘不错。
那天,朋友把他在十多年前收藏的一个青花小杯拿来考我的眼力。我端详这个小杯,从青花发色和形制上一看便知,与永乐典型的压手杯并不一样,但是,可以断定此物绝对不是现代瓷品。
我仔细揣摩眼前这个小杯。4.5厘米高,8.7厘米口径。似乎比资料上永乐压手杯要略小一些。但同样是坦口折腰,滑足釉底,制作精细。白釉青花,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杯心没有纹饰,杯外绕中心有三朵以青花料绘成的折枝兰花,笔法与墨法成熟而又灵动,非一般工匠所能为。口沿下方与圈足外侧均有两圈青花直线装饰。釉胎结合处均有一线橙黄之色。此杯包浆清亮,青花灵活,圈足内收,胎色白中略泛灰色。又,在青花的绘制上,显然是先勾边后填色,而且,填色之后,边的轮廓有的已模糊不清。所有这些,均是明嘉靖到万历制瓷的一些主要特征。因此,我就肯定地告诉我的朋友,首先,这是明代之物无疑。年代可断为从嘉靖到万历的晚明之物。虽然,从压手杯角度而言,它只是一个有点相似,不能简单地断为是压手杯的仿品,然而,此物制作精良,杯瓷薄可透亮。青花绘画虽简约,但画工灵活精细,非现代作伪者所能达到的。
我对朋友说,永乐压手杯早已是凤毛麟角,一般是无缘见识的。万历的瓷品存世量也不多,此物虽与压手杯不太一样,但能收集到已是十分幸运,也是难得之物。更何况此杯制作精良,当属精品之列,应好好宝藏之。朋友听了,显然有些失望。嘴上虽不说,但对我的一番话,也是将信将疑。他一直是将它当作压手杯的仿品来看的。我自然也看出来了,所以对他说,本人所言,仅供参考,可请别人再看看,如果看法碰巧一致,也说明本人学有成效,对我也是一种鼓励。我对他说,古玩的鉴定一般只能靠目鉴,凭的是专家的学识和功力。因此,多几个人看看没有坏处。怕的是有的人过于自信,只相信自己的看法,如果真的至此,那末,他失眼的地方必然也会多起来的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名家紫砂壶市价不跌反升 上篇文章:宋薄胎花口小碗请专家鉴定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纪念毛泽东诞辰114周年 民间收藏火...
- 法国:红酒进当铺价格稳定还有望升值
- 收藏研究字画是对历史的尊重
- 八大山人册页将在港拍卖:估价约400...
- 锦州收藏爱好者淘到冯玉祥题赠白铜笔架
- 杂色釉素三彩:色彩缤纷的弘治朝瓷器
- 启功红竹题诗画请专家鉴定
- 民国书法蓄势待发
- 木版年画凸显投资价值
- 市民收藏五百多张月饼商标 画风转变
- 天价难掩变局 当代艺术作品暴涨步伐暂...
- 印尼华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热情不减
- 济阳法院拍卖古币网上火爆 上海藏家打...
- 从画廊到拍卖行:版画市场已经悄然启动
- 著名收藏家无偿捐赠九件流失海外青铜国...
- 谁出尽风头? 2007中国艺术品天价...
- 保利推出明万历和清雍正瓷器展
- 广东肇庆杨家六代家传百年清代钱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