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九一八”事变86周年:走近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

来源/作者:网络 |


  民间收藏,守护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
  ——关于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群体的调查报告
  民间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一个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他们醉心于日本侵华罪证的收藏、保护、展示,有时为了搜集一件中意的藏品,不辞辛苦往返村野人家、接洽古玩商贩,即使如此,他们也矢志不渝、追念抗战,用藏品佐证历史事实、诠释抗战精神。犹如浩瀚星空中点点繁星,唤起民族觉醒、点亮民族希望、铸就民族之魂、凝聚民族力量。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6周年之际,笔者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热衷收藏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抗战收藏,民间力量不容忽视
  抗战收藏,民间力量不容忽视
  9月以来,江苏省沛县张寨镇陈油坊村村民王成启,一有空就来到自己的“红色收藏博物馆”里忙活,以便赶在9月18日参观高峰期之前,把反映抗战期间日本侵华罪证的藏品整理好。
  王成启是沛县小有名气的“红色收藏家”,虽然只有50岁,但已经钟情“红色收藏”35年,拥有各类红色题材展品近5万件。“我搞收藏,除了个人爱好,更觉得这是一名公民的社会责任。希望通过藏品展示,与大家一起分享收藏体会、接受国防教育、深化历史记忆、感悟幸福生活。”王成启说。
  山西省左权县辽阳镇西关村退休干部、转业军人王艾甫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收集抗战文物,虽然年近古稀,但依然为烈士寻亲、建馆策展、义务开展国防教育而奔忙。
  2006年,王艾甫借用村里一个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院落,利用3年时间自筹10余万元建起“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陈展的抗战藏品,涵盖了抗战时期的实物陈列、史实记载、收据通告和重要文献等史料。开馆以来游人络绎不绝,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40余万人次。
  四川省宜宾市的樊建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付永贵、辽宁省沈阳市的詹洪阁、河南省农民任殿爵……“抗战收藏家”数不胜数。
  “抗战文物收藏”甚至辐射到海外。郑州青年张镛在日本留学期间,搜集了大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侵华时期的图片、资料、刊物并将它们带回国内。美籍华裔历史学教授吴天威,在美国洛杉矶倡议创办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展出日军侵华罪证,揭露日本侵华罪行。
  民间抗战收藏,已经成为国家馆藏的重要来源补充。“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的抗战类博物馆。馆长范丽红介绍,现在馆藏1万件文物当中,有近40%源自民间文物收藏者的无私奉献和捐献。
  民间抗战收藏爱好者默默耕耘、倾情奉献,一件件藏品见证了纯朴真挚的家国情怀,述说着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实。

执着收藏,背后几多难题

执着收藏,背后几多难题   “红色收藏家们开展馆、上新闻、做报告,表面很光鲜,但背后的辛酸是大多数人无法体会的。”河南省洛宁县文化局局长张正学说。
  诚如所言,每一件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0年,王成启在上海看到一份抗战文献材料,对方要价1.85万元,他多处凑集,终于如愿。“有时为了一件藏品,经常茶不思饭不想。”王成启说。几十年下来,王成启花在收藏上的钱无法计算。为了存放藏品,他还“征用”了女儿家三间房屋。
  与王成启相比,王艾甫对抗战收藏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省吃俭用、戒了烟酒,每月微薄的工资除了生活基本支出,其余几乎全都用在了收藏上。生活的艰辛没能阻止收藏的脚步。多年来,他足迹遍及10多个省市、千余个村庄,藏品13个系列数千件。
  除了付出精力、物力、财力,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还会遭遇亲人的不满、社会的误解。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市民付永贵家里,战争中留存下来的战靴、战刀、防毒面具等摆满了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别人都忌讳、他却当宝贝。由于受不了付永贵的“折腾”,妻子也离他而去。
  即使如此,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依然倾情无悔,搞收藏、办展览,挖史料、出文集,用执着、热情和坚持,抵消心中的委屈、赢得社会的尊重。
  值得关注的是,抗战文物民间收藏也存在一些隐忧。“民间收藏往往地处偏僻、分布散乱,面临着展示场地受限、运营经费不足、藏品良莠不齐、管护技术落后等突出问题。”徐州市淮塔管理局文保编研处汪志鹏说。他们在抢救性发掘民间史料过程中,亲眼目睹有的藏品由于条件有限、管理不善,出现纸质破损、铁质生锈、木质朽烂、丝质霉变的现象。

保障服务,亟待各方支持
  保障服务,亟待各方支持
  “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奉献的是自己、展示的是历史、服务的是大众、受益的是社会。他们的藏品对考证历史史实、廓清历史认识发挥着弥足珍贵的‘补盲’效应,理应引起社会关注、得到社会支持。”徐州军分区司令员房益旺建议,应由政府宣传、民政、文物管理等单位和部门牵头,开展藏品普查,组织登记统计、级别鉴定,推动藏品保护。
  回忆历史不是为了强调伤痛、增加仇恨,而是为了昭示未来、激发斗志。著名收藏家樊建川认为,民间抗战文物收藏根本目的是反映历史、佐证历史,引领人民群众传承历史、昭示未来,那些带有火药味的煽动民族仇恨的语言和文字只会增加裂痕。
  “民间抗战文物收藏的历史定位、政治意涵、精神指引、宣传导向是什么?藏品如何梳理归类、怎样管理展示?需要政府机构、历史学家和社会团体的引导、扶持和规范,应突出做好民间收藏的把关定向工作,使其回归本真。”徐州空军勤务学院社科部教授李光明说。
  2016年9月29日,第三届中国·徐州文博会“秀美新沂·首届红色文化收藏展”开幕。活动为民间收藏搭建了公开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得到各类收藏协会、众多红色收藏爱好者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成为政府支持民间“红色收藏”的行动样本。
  李教授认为,可采取“馆中馆”的模式,在专业展馆中开辟民间收藏展区,既放大社会效应,又促进藏品交流,还使藏品得到更好、更专业的保护。
  他还指出,应加大民间收藏精准服务力度,将民间收藏纳入农村文化、特色小镇、民俗传承等建设管理范畴,开展项目评估,加大资金扶持,改善收藏设施,优化馆藏条件,创新管理手段。开展典型宣传,树立鲜明导向,赢得社会尊重,激发收藏热情,推动民间收藏良性、持久发展。(吴继龙 刘家宁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王少亭)

收藏战争是为了珍爱和平
  收藏战争是为了珍爱和平 
  ■张洪灿
  犹记当年“九一八”,风雨飘摇国遭难。抗战的硝烟早已远去,但惨痛的记忆却永远令人警醒:邦境不安,忘战必危。
  曾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用血肉之躯挺起民族的脊梁;如今,一群满怀家国情怀的民众辗转奔波、倾心倾力收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为民众敲响盛世警钟。
  抗战文物蕴含时代烙印,镌刻着历史记忆。民间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群体用平凡而伟大的行为,坚守精神家园,诠释红色信仰,激发前行力量。收藏是为了更好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发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自立自强,这本身就是民族层面的国防教育,离不开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响应。
  60岁的南京市民陈西民搜藏文物已有20余年,生活并不富裕的他却为收藏文物拿出所有的积蓄;石家庄一名叫姬博元的90后收藏爱好者,11年收藏了2000余件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物证,件件物品都是日本侵华的有力罪证。他们原本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活得安宁淡然,但他们肩负着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历尽千辛万苦,甚至不惜变卖家产,散尽家财,从事收藏抗战文物,就为了凭己之力在国防教育事业添上一砖一瓦。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宝贵。”这些民间收藏人士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打捞起一段民族记忆,用一个个饱含血泪的事实,告诉人们日本侵略者对我们这个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着每个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警醒着每个人只有具备遏制战争的能力才能拥有和平。
  习主席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防教育改革”作出部署,五中全会又突出强调“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抗战文物始终是国家和人民重要留存物件,而民间抗战文物收藏也是对国家馆藏的有益补充。
  历史是最好的国防教育教科书,尤其是那段承载民族记忆的屈辱史、血泪史更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国防教育教材。这些活跃在民间的收藏人士收藏的抗战文物是我们国防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前,民间收藏虽很活跃,但也应当看到他们由于财力、精力局限,还处于单打独斗、游击运动的阶段,而且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收藏家出于利益驱动更多地考虑经济支出;有的收藏家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甚至带有娱乐化行为。这些都违背了收藏者让民间收藏助力国防教育的初衷,对国防教育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教育引导,把这些民间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对官方国防教育渠道的有益补充,让历史的“像素”更加清晰,让民族的“警钟”永远长鸣。
浏览次数:114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