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东南亚当代艺术拍场的海滩上还剩下谁

来源/作者:网络 |




2017年富艺斯春拍中,印尼画家克里丝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的《小苍蝇和其他翅膀》以1170万港元成交

  2017年富艺斯春拍中,印尼画家克里丝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的《小苍蝇和其他翅膀》以1170万港元成交   在瞬息万变的亚洲艺术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藏家已经开始关注东南亚当代艺术,而东南亚艺术也早已不算新的拍场风向,早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就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艺术领域,设置了“东南亚现代及当代艺术”专场,随后香港苏富比
(微博)也增加了相关的专场。为此,曾经偏居一隅的东南亚艺术品在十余年时间里逐渐走向市场前沿。
  2008年经济危机后,拍卖行纷纷将焦点转向东南亚这块市场洼地,市场火热度之高颇似当年红透一片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东南亚艺术拍卖专场大都在2008年迁至香港,当年总成交额达到1.67亿港元,2010年达到1.47亿港元。2011年春,该板块的市场行情达到首个市场高点,成交额为1.9亿港元,菲律宾艺术家罗纳德·温杜拿(Ronald Ventura)作品《灰色地带》在苏富比春拍中842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当代东南亚艺术品之世界拍卖纪录。2012年至2013年该板块被认为是亚洲地区的投资新标的,例如瑞银集团当时几年入藏的东南亚艺术作品一度占其收藏总量的40%。
  2013年年初时,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了以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为主题的大展:《无国家:东南亚及南亚当代艺术》(No Country: Contemporary Art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直接促使了其后数年国际艺术圈间“东南亚热”,市场上对于东南亚现当代艺术的藏购需求在过去十年中达到一波高峰。不过正如很多新兴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一波急速成长的浪潮过后,接下来便是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冷静期。近几年,东南亚艺术内部发生了许多变化,市场也整体步入调整、稳定期。

2005-2017年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东南亚艺术专场”的成交额走势图

2005-2017年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东南亚艺术专场”的成交额走势图   在逐渐被更多区域认知的过程中,东南当代亚艺术的形态也在从特色鲜明转为向国际靠近,这种嬗变是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不过新旧更替的结果也是残酷的,曾在市场高峰期创下辉煌的几位东南亚青年艺术家领军人物,近来却似乎越来越难以引起藏家更大的兴趣。以往现代和当代各占一半的东南亚艺术市场,也在2014年后迅速向着风格独具的东南亚现代艺术倾斜。最近几个季度,由于缺少了好的老艺术家作品撑场面,更导致了香港市场中东南亚艺术板块的整体成交下滑。
  不过在东南当代亚艺术一片低迷的整体态势中,也有新星一鸣惊人。对于藏家结构正逐渐摆脱区域化,审美趣味更加与国际接轨的东南亚当代艺术而言,市场动态给出了一个提示,让它看到了自己脚下的十字路口。
  国际化语境下的市场新星
  本季东南当代亚艺术市场谈论的焦点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印尼画家克里丝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在香港富艺斯的“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和设计”专场中,艾珠2013年创作的抽象画《小苍蝇和其他翅膀》(Small Flies and Other Wings)经过9分钟角逐,在近50口叫价后飙升至1170万港元,被日本的一位电话竞拍者买下。这件作品的成交价是拍前估价的10倍,不仅刷新了这位艺术家的最高拍卖价格,也创造东南亚当代艺术家的最高拍卖成交价。

2017年富艺斯香港春拍中,艾珠的《《小苍蝇和其他翅膀》》以1170万再度刷新纪录

2017年富艺斯香港春拍中,艾珠的《《小苍蝇和其他翅膀》》以1170万再度刷新纪录   “有成百上千的人在排队等待收藏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富艺斯拍卖行20世纪和当代艺术亚洲部主任乔纳森·克罗克特(Jonathan Crockett)说。他一直关注艾珠的艺术生涯。“如果你有幸在三四年前买到她的一幅画,那时候的价格在5万至10万美元。”

克里丝汀·艾珠

克里丝汀·艾珠   1973年出生于万隆的艾珠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在市场已经默默耕耘了好多年。在拍卖会最火红的时候,她可能只是个还不太被注意到的,安静画着自己作品的女艺术家,但在金融风暴的调整后,艾珠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又极具个性的作品开始为人所关注。
  艾珠很早便以装置艺术、雕塑、摄影及油画作品蜚声艺坛,其中油画作品在2008年之后尤获国际垂青。她的画作特色源自她的构图布局,颜色与线条前后交迭,界线若有似无,深浅互见。艺术生涯早期的凹版印刷训练为她奠下基础,完善其笔下交织的线条和造型,而对铜版直刻技法的研究则使她进而探索并掌握了对细腻线条的运用,成就了如今她对线的运用。艾珠曾说,其作品是一种映像,对她与其他人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寻其存在的本质,或生命最深刻的价值与意义。而她的画面似乎随着一种特殊的节奏跳动,在观者眼前生动展现了抽象当代艺术之美。

克里丝汀·艾珠在香港市场的成交变化走势图

克里丝汀·艾珠在香港市场的成交变化走势图   艾珠的市场表现与其成名的历程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 2006年前后还是5万港元左右,到2011年已在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春拍中接连突破了100万港元,至2014年,最高价已达460万港元。

2014年苏富比春拍中以460万港元成交的《藏身层迭之中》是艾珠此前的拍卖纪录

2014年苏富比春拍中以460万港元成交的《藏身层迭之中》是艾珠此前的拍卖纪录
2016年7月在伦敦白立方的个展大大拓展了艾珠在欧亚市场的知名度

2016年7月在伦敦白立方的个展大大拓展了艾珠在欧亚市场的知名度   2016年夏天,伦敦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为她举办了一场个展,不仅展览中作品销路极广,也扩展了艾珠在顶级艺术市场中的知名度。其收藏人群主要为东南亚“70”后的新兴藏家,艾珠作品中对东南亚文化的直接表现,像是一面镜子让他们看见自己所认同的文化和身份。而近几年在亚洲劲吹的抽象风潮也主推了艾珠作品在亚洲的热度,许多亚、欧洲私人藏家以及基金会也对其作品青睐有加。
  除了一鸣惊人的艾珠,能在低迷市场环境中持续有所作为的还有菲律宾艺术家罗纳德·温杜拿。温杜拿被誉为是目前国际艺术界中最令人期待的艺术家之一,他1973年出生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于2009年首次在美国的切尔西泰勒·罗林斯美术馆举办个展。温杜拿经常天马行空地挪用流行文化图像而产生的巨型画作备受追捧,各种疯狂角色在温杜拿的作品中被赋予生命,平面画幅无阻艺术家突显驰骋的想象力。

罗纳德·温杜拿在香港市场的成交变化走势图

罗纳德·温杜拿在香港市场的成交变化走势图   如前文所述,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温杜拿的《灰色地带》便以842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当时东南亚艺术品之世界拍卖纪录。而在近几年的拍卖中,温杜拿几乎每季均有抢眼作品出现,如在2015和2016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夜场中其作品《光环》和《森林》均以超估价5倍以上的788万港元成交。在本季,虽然成交量有所下滑,但温杜拿作品的市场表现依旧强势。

2013年,温杜拿《灰色地带》在香港苏富比以842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当时东南亚艺术家的拍卖纪录

2013年,温杜拿《灰色地带》在香港苏富比以842万港元成交,刷新了当时东南亚艺术家的拍卖纪录
2017春拍中,温杜拿《野性的凝望》在苏富比以514万港元成交

2017春拍中,温杜拿《野性的凝望》在苏富比以514万港元成交   遭遇调整的市场明星们
  在2008-2013年的东南亚市场高峰中,出现了一批被收藏家公认为明星。其中,最为人所熟知、市场表现也极成功的应属年轻的印尼艺术家米斯尼亚迪(I Nyoman Masriadi;1973年生) 。戏剧性、挑衅感、黑色幽默和精彩话语,是米氏作品不可忽略的特征。




  米斯尼亚迪的大尺幅(250×435cm)作品《班珠尔来的人(最后一轮)》在2008年苏富比秋拍中以782万港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东南亚艺术家的拍卖纪录
  米斯尼亚迪作品第一次进入香港拍场便是在佳士得2005年首次“东南亚现当代艺术”专场中,当时作品估价只有3万港元,但一登场即有16.8万港元的价位。之后,他的作品价格水涨船高。在2008年香港苏富秋拍中,他的三联画《班珠尔来的人(最后一轮)》比以782万港元拍出,当时是东南亚艺术家的拍卖纪录。这个价格最高估价的五倍多——这对一个10年前还在老家巴厘岛上买画给游客度日的人来说非常不错了。

米斯尼亚迪在香港市场的成交变化走势图

米斯尼亚迪在香港市场的成交变化走势图   作品价格的快速成长与米斯尼亚迪对自己作品的市场控制不无关系。有些艺术家会私下买卖自己的作品或将作品直接卖给收藏家,或是同时与很多画廊合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造成市场上出现多种作品提供来源,难以控制作品价钱。但米斯尼亚迪从不如此,他选择只跟Gajah一家画廊合作。最近几年,他的声誉雀起,也从不滥画,作品数量始终控制在一年只有十几张。

《大师(萨姆罗愤然猛击)》是米氏2017年春季唯一成交的作品,但成交价175万港元尚不足最低估价

《大师(萨姆罗愤然猛击)》是米氏2017年春季唯一成交的作品,但成交价175万港元尚不足最低估价   但在2015年以后,米斯尼亚迪作品的市场热度有所减退,虽然每年的上拍量仍维持在平均的水准,但流拍和低估价成交成为常态。在本季,米氏共有3件上拍作品,其中一件不足最低估价成交,两件作品流拍,显出明显的调整迹象。

鲁迪·曼度凡尼作品是香港苏富比夜场的常客《地平线的颜色8号》 以122.5万元成交

鲁迪·曼度凡尼作品是香港苏富比夜场的常客《地平线的颜色8号》 以122.5万元成交   除了米斯尼亚迪外;“窗小组”(Jendela Group)艺术家鲁迪·曼度凡尼(Rudi Mantofani),苏普塔拉(Handiwirman Saputra),以及来自菲律宾的杰拉丁·哈维尔(Geraldine Javier)的作品都曾折射出东南亚独特的宗教环境、地域特色和后殖民文化的艺术思潮,并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相当大的市场成功。但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他们的市场表现都遭遇了不同程度调整。
  走到十字路口的东南亚当代艺术
  “从2008年前后进入市场快车道,到如今步入相对稳健的局面,东南亚市场市场变化的表象之下,暗藏的是买家群体的变化。”苏富比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部主管莫锦川表示:“在90年代时,早期购买力主要来自印尼的华人藏家,1996年后又有香港和新加坡藏家加入。2008年我们(指东南亚艺术部门)从新加坡搬迁到香港做拍卖,有争取到菲律宾、泰国以及台湾的收藏家参与竞拍。”多领域藏家的介入,加之当时整体价位较低的洼地价值,直接催生了2008-2013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东南亚艺术市场的逆势上扬。
  2013年后,东南亚艺术在国际美术馆展览中曝光度逐渐增多,由于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英语基础优势,东南亚在国际艺术领域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亚洲艺术文献库汇整出最常出现在国际双/三年展的艺术家,其中前20名就有5位是来自东南亚。活跃的整体形象也让曾经拘泥于区域化的东南亚艺术受到更广泛领域的关注。莫锦川表示,近年来欧美的机构和个人买家参与东南亚当代艺术竞拍的人数持续上升,而以往对东南亚艺术心存疑虑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藏家也更多投入其中。莫锦川同时强调,除了以往的市场明星,香港苏富比近几次的“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专场中也出现了很多首次上拍的新面孔,如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上拍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信未来东南亚当代艺术在拍场中的面貌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近几年进入苏富比夜场当中的中国和东南亚青年艺术家最高成交价格对比图

近几年进入苏富比夜场当中的中国和东南亚青年艺术家最高成交价格对比图   除开二级市场和国际影响力的发展,东南亚艺术影响力的提升也体现在区域艺术生态的建设以及对亚洲艺术影响力的扩散中。如2014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建立,并提出梳理东南亚美术史的概念;2015年的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大奖,便由来自菲律宾马尼拉的谷口玛丽亚摘得,这也是该奖第一次跨出大中华区域,走向东南亚。2016年,新加坡唯一的国际艺博会“艺术登陆新加坡2016”中首次开设了“东南亚工作坊”板块,反映及探讨全球化议题对于东南亚区域的冲击与影响。虽然东南亚当代艺术生态圈因为每个国家不同的国情,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但在文化的碰撞中,其影响力仍稳步提升。
  与常常被拿来做类比对象的中国当代艺术相似的是,东南亚地区的新兴艺术同样成长于西方思潮、文化大量侵入的社会土壤中,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在现代化舶来品大量涌入的时候发生了错位。在互联网所引发的全球化大环境影响下,东南亚当代艺术的面貌也在保守与激进两种创作态度之间不断徘徊,反应迅速的市场用行动给出了他的选择,但正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走到十字路口的东南亚艺术市场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试错和观察。
  来源:雅昌艺术网
浏览次数:121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