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钟山文艺大讲坛|孙晓云: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

来源/作者:网络 |


  11月24日下午,初冬的南京,阳光毫不吝啬,溢满老门东及物艺术空间三进小院的天井。古人的建筑智慧,得以让阳光最大限度地停留在室内,这温暖的感觉沁人心脾。
  古式的砖墙、传统的雕窗,衬托了孙晓云老师“书法有法”讲座现场的古雅氛围。这是钟山文艺大讲坛第七期节目的录制现场,也是2017钟山文艺大讲坛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互联网+文艺,大家说给大家听”,2018还请您继续关注钟山文艺大讲坛。
  作为“钟山文艺大讲坛”的主办方,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等全程参与了压轴之讲的录制;作为压轴嘉宾,孙晓云老师不改初心,春风化雨,孜孜不倦地面对大众传播书法文化之精髓;作为本期讲座的特约主持,儒雅风趣的周学老师也是妙语连珠,现场观众笑声掌声不断,文艺之美贯穿始终。

讲座现场,左:主讲人孙晓云;右:主持人周学。

讲座现场,左:主讲人孙晓云;右:主持人周学。
讲座现场,右一: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右二,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

  讲座现场,右一: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路宝;右二,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   从“笔法”,看“家法”
  当代书坛的典型人物“孙晓云”
  “书法有法”的讲座现场,参与的观众们热情非常,又是提问,又是合影,犹如偶像明星的见面会一般。这让人见识到了书法家孙晓云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也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扎根普通民众的力度之深。周学在现场为“云粉”们重新定名为“云锦”,“孙老师在粉丝心中的地位,像南京的世界非遗一样珍贵。”
  而本期讲座的主题“书法有法”,它既是孙晓云书法理论专著的名称,也是其书学理论的主张之一。据她介绍,这本书写于1996年至1997年之间,从严寒写到酷暑,“那时候电脑刚开始走进家庭,我的《书法有法》就是自己边学习电脑,边写的书。这是我第一本在电脑上打出的专著。”
  笔法问题在《书法有法》中论述颇多,通过研读大量的古代碑帖、书学理论,孙晓云从历史的物质环境和人体的生理技能出发,从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以及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来探究书写方式,进而梳理了笔法的形成过程。

讲座中的孙晓云

讲座中的孙晓云   之所以能在书法创作,及书学理论上取得建树。除了其个人的天分与努力之外,也和孙晓云的“家世”密不可分。
  孙晓云出生于文化世家,作为古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的外祖父朱复戡,留名中国近代古文字学研究史。她三岁即传承家族文脉,接受了系统的、严格的书法训练,遍历中国当代书法家的成长之路,孙晓云的经历不可谓不典型,不可谓不正统。正因如此,她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
  “《书法有法》始自我学书过程中的困惑得不到解决,它既是我的书学研究专著,也是我破解书法悬案的全过程。”青年孙晓云对书法充满痴迷,她爱思考的个性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说,“对书法的热爱,似乎就长在我身上。”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孙晓云虽上过山、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兵,但这些经历都没有对她的书法创作产生任何方向性的改变,无论何时,她都从未中断过对书法创作的探索。

主持人周学

主持人周学   “即使插队在乡下,干完繁重的农活,我也会抽出时间写字。年轻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书法问题,整天记日记,翻来覆去,总想写出些什么,为书法做点贡献。”
  皇天不负有心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孙晓云的书法作品便屡获全国大奖,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她的作品秉承“二王”书风,潇洒自然、恬静淡雅、秀敏灵动,亦呈现出女性书家特有的“精致”审美。
  “孙晓云似乎先天注定是为承传‘二王’的书法文脉而生,在她既往的书法生涯中,我看到了诸多当代书坛少见的‘非常’特质。她遨游于名家名帖之中,入其门,得其法,逐渐形成了晓云书风。”艺术评论家马洪增先生如此评价当代书坛的典型人物孙晓云。
  从“变法”,到“弘法”
  不忘初心,坚持弘扬经典
  关注孙晓云的书法创作,便可发现,近几年她的作品呈现出了新鲜的面貌:女性化的“精致”审美减弱了一些,而更多的“放逸”姿态,和苍劲力度浸润进了字里行间。
  原来,孙晓云还在“变法”,还在探求新的可能。
  “我书法上的‘变法’是生理变化导致的结果。”此时,孙晓云摆出了个人的书法史,梳理了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变化规律。
  “所谓风格的形成、及变化过程,就是人从年轻到衰老的过程,个人的书法史就是其生命史。孙过庭在《书谱》里讲:人书俱老。人老了书才能老,你年轻的时候学‘老’,那都是假的。”孙晓云说。

孙晓云为观众签名

孙晓云为观众签名   “要达到‘老’的力度,需要几十年的探索,年轻的时候,我不相信这点。认为我可以学很老的人写的字,但现在看,那些作品很不自然,很做作。”走过知天命之年,孙晓云看待人生、对待书法,都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过分执着。
  “我一直坚持认为,年轻的时候就一定要写‘年轻’的字,要快、爽、利落、秀气、精致,在我眼睛能看到,手能做到的时候,一定把它们都做到了。”
  “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出小楷的《四书》全集?三年时间,近七万字,从《论语》《大学》《中庸》,到《道德经》,一笔一画,我全部写完。”
  “因为,我觉得自己写小楷的时机已经不多了,我一定要抓住人生最后精致的尾巴,多写一点。”孙晓云解释。
  万物的生存均有法度,世间的运行皆有规律,石头是坚硬的,水是湿的,悬空的一切都会向地心坠落。无论看待人生,还是看待书法创作,孙晓云都循序渐进、顺其自然。
  其实,除了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外,孙晓云还一直强调个人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在大会后的一场场全省宣讲中,孙晓云都孜孜不倦,为书法艺术、传统文化的弘扬竭尽全力。

讲座结束,嘉宾合影

讲座结束,嘉宾合影   “在当今时代,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历代文人都没有一边打电脑,一边写书法,科学与古典之间,东西方文化的交织下,我们更应该根植于实践,弘扬我们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孙晓云说。
  从“笔法”,看其“家法”;从“变法”,进而“弘法”。孙晓云的这一脉书承,正是传统笔墨走向新时代的缩影,这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是薪传,也是弘扬。
  今天,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书法?普通人如何欣赏书法?孩子从小怎样学书法?
  现场互动阶段,孙晓云解答了“云锦”们的热心提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孙晓云在十九大精神宣讲中,一定要提到这句话,今天也不例外。
  她说,“我的初心就是对传统书法的真正热爱,我3岁开始学书,每天只要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凤凰网江苏)
浏览次数:57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