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95分钟的《至爱梵高》 一瞬间让人泪流满面
来源/作者:网络 |
画师在手工绘制油画。图片来自网络 8日,本年度最疯狂且美到令人窒息的一部电影——世界首部全手绘油画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上映了,这几天都在朋友圈刷屏。6月上海电影节展映时该片就一票难求,豆瓣评分高达9.1。8日下午,记者去看了16:50场次,意外地发现近乎满场。这部以梵高画作为线索来解读梵高的电影,给记者的感觉是“很特别”,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都会被感动到。在片尾,有一幕是“梵高的回眸”,特别像是在与观众的对视,这个瞬间让很多观众泪流满面。片尾还有一些花絮和资料介绍,也非常感人。扬子晚报记者 孔小平
确实是“动”画电影,女导演是梵高的疯狂粉丝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6月的上海电影节拿下了最佳动画片奖。估计很多观众会想,油画能“动”起来吗?
记者了解到,这项惊人创作的背后是女导演多洛塔·科别拉,她从15岁开始喜欢梵高,被梵高信中美妙的故事深深打动,尤其是梵高在给胞弟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中说:“真相是,我们只能让我们的作品说话。”于是她也希望用梵高自己的画作来讲述他的故事。
她与另外一位导演设计了20多位相关人物,请来了多位演员,像道格拉斯·布斯、西尔莎·罗南……他们进入绿幕拍摄,然后转换成CG动画,最后由画家们一幅一幅画出来,以每秒12帧的速度呈现在银幕上,这样就“动”起来了。
记者认真对比了银幕发现,会通过局部颜色的暗淡变化来体现背景“动态”感觉,比如,树叶绿色的深浅,前一秒深绿色,后一秒淡绿色,就体现出了被风吹过的动态感。可以说《至爱梵高》电影的每一帧,都是一幅实实在在的油画,就“动起来的画”的意义来说,这真的是一部“动”画了。
这不是PPT式电影,剧情在侦探“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
估计很多人走进影院之前,都以为这是一部展示梵高画作的PPT式人物传记类电影,结果意外发现,影片很反套路,它有一个完整的好故事,探寻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即“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
大家都知道,明晃晃的阳光,一望无垠的麦田,浩瀚璀璨的星空,黯淡无光的生活,全部转化成梵高手下色彩绚丽的画作。然而1890年7月,麦田里传来那声刺耳的枪响,一切戛然而止。那么梵高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他曾经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至爱梵高》的故事从梵高去世后一年说起,法国阿尔勒的邮差约瑟夫·鲁林交给儿子阿尔芒一封梵高生前留下的信,让他给梵高胞弟提奥送去。谁料,等阿尔芒赶到后发现提奥刚刚去世。一系列问题困扰着阿尔芒,于是他开始探寻梵高死亡的真相,寻访了多位梵高生前好友,包括画材铺老板、旅馆老板的女儿、为梵高治病的医生等,他们都生活在梵高死前常居住的法国村庄附近,跟梵高的日常生活有着较为密切和频繁的交集。
导演参照悬疑剧的设置,将“梵高自杀之谜”作为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阿尔芒像侦探一般,与一个个跟梵高打过交道的人攀谈、追问。这一路探寻中甚至设置了反转,普通观众看起来倒不乏闷。
同时,侦探中大家对梵高的态度和看法,也渐渐构建出梵高本人:敏感、善良、有才华。对生活有最积极的向往,也有最冷漠的回避;渴望被世人理解,又不屑这个世俗的世界;有无比巨大的野心和抱负证明自己,又在现实中屡屡受挫。
梵高的作品变成了生动场景,观众觉得很奇妙
梵高一生中创作出864幅油画,1037张素描,150幅水彩画,生前只有一幅卖出。观众可从电影中看到梵高的一幅幅经典之作,那些我们多半只能从画册或网上瞻仰,偶尔有幸到博物馆一窥真容的画作,如《罗纳河上的星夜》、《夜间咖啡馆》、《罂粟田》,都一一变成了生动的场景;抑或是《加歇医生》、《邮差约瑟夫·鲁林》从画中出来,娓娓道来他们与梵高曾经的交往,那种感觉之奇妙,让人突然发现,原来梵高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真实。
另外,在梵高画作中没有描绘过的,比如他与弟弟的争执等,电影的创作方则采用“闪回”的方式呈现,并且是黑白画面,这给炫目油画画面所带来的一些视觉疲劳做了调剂,也将回忆片段与梵高作品做了一个区分。
观众反馈
业内业外惊叹:
这个类型的电影太有风格了
文艺片《至爱梵高》在上映当天就在朋友圈刷屏,既有专业人士的朝拜,也有文艺青年的捧场,更有很多普通观众的赞叹。
江苏省油画学会主席陈世宁告诉记者,梵高的画作充满了特别真挚的情感,就算是不懂艺术的人,看到他的绘画,都能体会到非常饱满的情绪。梵高将绘画引向自我表达,情绪表达,其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内心的艺术风格是他绘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他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给现代绘画打开了一个窗口。
南京一家影院经理发朋友圈说,从业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类型的影片,每一帧画面都是梵高风格的油画作品。把现代艺术的油画作品融入电影情节,实在太有风格了!而日常就很喜欢梵高作品的施女士则告诉记者,电影呈现的是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梵高取得了最大艺术突破的地方。自己去法国旅行,特地去过阿尔勒的那个街角咖啡馆,所以看的时候也特别亲切。
在中国想要看到梵高的作品展览,除了打飞的去国外,北京也只有一幅,在北京郊区“松美术馆”,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花 3.7 亿人民币拍的梵高最后的作品《雏菊与罂粟》,据说门票要180元。而近几年上海的梵高展,也没有原作,是用投影仪和屏幕展出画的影像,门票价格不菲,但观展者依然络绎不绝。有网友说,画面上的线条因为运动而跳动,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会不习惯,甚至有晕车感,但这并不影响自己强烈推荐这部片子。
◎多说一句
见识了什么叫“真·工匠精神”
记者看完《至爱梵高》,脑子里一下跳出了一个词:工匠精神。在国内的电影主创们把剧本修改400遍当成“工匠精神”的时代,如果认真了解一下《至爱梵高》的制作过程会汗颜。在这个手机APP一键就能把照片转换成“莫奈风”、“毕加索风”的时代,你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部电影制作不难吧。
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且考验毅力的工程,将近7年的时间里,15个国家的125位画师手工绘制了65000帧油画,才构成了这95分钟的长片。
电影团队深入研究了梵高的800封书信和其他相关书籍,以及梵高的画作。这125位画师是众筹来的。导演发起众筹,希望大家到波兰面试,但不报销路费,最后竟有5000人申请。他们基本有油画功底,或参与过艺术品修复。接受为期3周的课程训练后,每人被分配到一个工作间,所谓工作间只是一个小格子间,一张画板、三面反光板,还有一块LED屏幕,以梵高120幅原作为基础,画家照着屏幕描,每天10小时。而电影中,1秒钟需要12幅画,一个画师工作一个月也只能画出3秒的画面,所以你想想,是多大的工作量才带来了这部惊艳银幕的作品。
作为全球第一部手绘油画电影,缺少成功先例,资金不足不说,所有画面纯手工绘制,耗时又耗心。片名《Loving Vincient》,来源于梵高每次信件的末尾,中文翻译为“至爱梵高”,如果没有对梵高深沉的爱,绝对打造不出这部影片。团队以执着、专注的精神,致敬同样执着、专注的梵高。
尤其在影片末尾,当那首《Vincent》响起时,梵高佝偻着身体回眸,黑白画面逐渐变成他独有的笔触——以生活的黑暗,画下笔尖的灿烂。看清世间磨难,却依旧热爱它,至美的灵魂,至爱的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