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永胜瓷器:源远流长气象新
来源/作者:网络 |
永胜瓷厂旧厂房改造成为工艺美术瓷创制体验馆“永胜窑”
釉下手绘花瓶
永胜元代青釉矿色十二生肖假圈足罐
釉下手绘宋瓶
沧阳(永胜)瓦猫 □ 何守伦 文/图
丽江永胜曾称永北(别称沧阳),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明代,成为边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云南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从金沙江畔涛源镇“堆子地古墓群”遗址出土的各种陶器,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永胜已大量制作和使用陶器,反映了永胜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
渊源流变
永胜出土的早期陶器,具有氐羌民族风格。氐羌风格的典型陶器是双耳罐,永胜涛源堆子地出土的这种陶罐,最突出的特征是圆口、鼓腹、平底,大双板耳从口沿连接到下腹部,且大双板耳内还有小双板耳,展现了永胜原始陶器独特之美和创新技艺。
烧制瓷器需要三个条件: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缺一不可。永胜具备陶瓷业生产的丰厚条件,县城东南10多公里处的光照山,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高岭土又称瓷土,其实是一种矿石,即花岗岩风化后的产物,因景德镇高岭山的瓷土质量最优而得名。永北镇凤鸣、凉水一带,分布着深厚的黄黏土,这是青釉的主要原料。永胜瓷土储量500万吨以上,大部分可露天开采,质地细腻纯白,耐火性强,是上等造瓷原料。《新纂云南通志》说:“永北(今永胜)所产瓷土较皖、赣优良。近来永北瓷器骎骎与江西争胜,迤西各属皆用之。”
云南从唐代南诏至宋代大理国时期盛行火葬,元、明时期,火葬仍为云南最主要的葬俗。陶器以其价廉物美、易于储存,成为当时云南各地最主要的葬具和随葬品,陶艺成就也就体现在各式各样的火葬罐上。从永胜期纳镇满官龙潭村蔡家箐、程海镇海沿村荞地坪出土的器物看,元明时期永胜的火葬罐有黑陶罐、红陶罐和绿釉陶罐,瓷化程度已相当高,器物表面采用彩绘、刻划、压印、堆塑等手法装饰,纹样丰富,造型美观。
青花异彩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永胜县文物普查队在县城东南永北镇凤鸣社区马家山,发现一处明代窑址,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窑体依山而建,从西边平地向东面山体延伸,为明代早期烧柴龙窑,发掘出瓷化程度很深的青釉罐和残缺碗盘,造型丰满,釉质晶润。之前此地还挖出很多明窑堆积的白瓷残片。马家山明代窑址的发现,证明在600年前,永胜的制瓷工艺及规模已达到相当水平。
明朝洪武年间,大量内地汉族士卒落籍永胜,不仅推动了永胜的农业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中不乏陶瓷手工业者。永胜县城十字街发掘出来的两对灰陶鳌鱼,以及各种图案精美的瓦当、砖雕,这与马家山明代龙窑遗址相互印证。
元明时期,云南是全国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生产地。从现存和出土的实物看,永胜元明陶瓷有青釉、白釉、青花等色料,有罐、瓶、壶、杯、碗等器型,陶瓷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永胜元代青釉罐,短颈凸出二道弦,罐腹椭圆,圈足平底,施釉不及底;肩部绘有云纹图案,肩、腹以褐色矿物质绘有十二生肖属相,每一属相用双线分隔开,下腹近足部绘有云纹、水纹图案,线条流畅,典雅古朴。
永胜明代青釉罐,平口短颈,鼓腹,圈底,釉面光润清洁;罐盖如一张倒扣的荷叶,分成六莲瓣,其中绘以暗花折枝莲花,腰部绘以暗花折枝牡丹,下腹以紧密直立兰叶造型装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永胜明代青花瓶,口沿平折,直颈丰肩,鼓腹下部渐收,足部微向外撇,底部青釉,造型丰满,釉质晶润;颈部装饰简单花纹,上腹部饰折枝芙蓉花,下腹饰云纹图案,纹饰使用花青色,风格新颖别致。
永胜明代青花碗,口沿平折,敞口,向下渐收,胎白釉青,玻璃质感强;口沿绘有相交斜线纹,外壁绘有青花缠枝花卉,内壁绘有百合、灵芝,底部绘有十字宝杵纹,纹饰丰富,别有风韵。
近代兴盛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永北镇人刘以和创办“矣察碗厂”,先在城东武侯祠批量生产瓷碗,后在瓷土产地黎明生产瓷器,产品通过茶马古道销往西藏等地。民国初年,袁从义、高瑞东等人,集资兴办“集玉公司”,请来江西景德镇技师,制造釉下五彩瓷器,使永胜瓷器具有瓷质晶莹明澈、绘图明丽古雅的特色。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滇缅公路通车,永胜瓷器行销全滇,部分销往缅甸等国。
20世纪40年代初,永北镇李余阶因办“恒星瓷厂”获利,邀集省内财力雄厚的投资者,合资兴办“永利瓷业公司”,后又改名“利民瓷厂”,在今永北镇大厂村购买土地兴建厂房,还用千两黄金从英国购进脚踏辘轳机等设备,靠人抬马驮运到永胜瓷厂。那时,永胜县城有上百户人家,自建锦窑(俗称烘炉),购进瓷坯,绘画题字,烘烤出售。永胜县城西街形成一条瓷器街,街道两旁瓷器琳琅满目,滇西采购商络绎不绝,马驮人挑永胜白瓷抵达下关,再用汽车大批运往缅甸。
气象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永胜瓷业发展,先后建成国营丽江地区永胜瓷厂和集体经营的永胜县陶瓷厂。瓷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派人前往江西景德镇、湖南澧陵学习,“丽永瓷”工艺得到新的发展,产品以成套餐具、茶具、咖啡具为主,还有盘、瓶、文具等工艺美术瓷器。“丽永瓷”彩绘丰富多样,既有色彩缤纷、沉着古雅、艳而不俗的釉下五彩,又有民族风格强烈、享有较高声誉的粉彩,还有画面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喷花装饰,充分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1960年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曾带去永胜瓷器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丽永瓷”作为“国瓷”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随后,永胜瓷厂又制作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青花茶具、云南艺术剧院的艺术奖杯和昆明翠湖宾馆的青花茶具,永胜瓷器声誉空前高涨,永胜县也被誉为“云南的景德镇”。1964年,时任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的周赤萍到永胜瓷厂视察,欣然赋诗赞曰:“甚喜瓷乡气象新,珠圆玉润洁无尘。百尺竿头应谦谨,巧夺天工莫让人。”
1975年以来,永胜瓷厂除生产日用碗盘、杯具外,还生产工艺美术瓷花瓶、台灯、古代乐女、红楼人物、各种动物,以及镂空花瓶、笔筒、笔架等文房用品。其中,15头釉下青花茶具和咖啡具、釉下青花茶具荣获云南省优秀轻工产品金象奖,15头釉下五彩茶具荣获首届“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赛”创造设计奖,400头釉下青花餐具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精品金奖,还有青花色料、结晶釉等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永胜瓷器不仅畅销省内外,还通过边境贸易远销东南亚,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品。
永胜瓷器之所以能享誉海内外,赢得人们的青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有一批工艺美术师和书画名家相继参与瓷器的设计和生产。1952年,周旭、苏乐天、习应玄等创设永胜瓷厂彩绘室;后有乌芸晖、闵兆福、韩朝彦等,参与制作赠缅瓷器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用瓷;还有牛存泽、张人恕、周瑞元、杨传国、杨崇荣、王志泓、张成大、杨崇英、王正兴、周家冰、白雪花等,创新颜色釉料,妙笔丹青点染,屡获表彰奖励。“瓷艺传云岭馨芳桃李;精品收国堂荣启后人。”这副对联,是对永胜瓷厂工艺师、书画家们的真实写照和高度赞扬。
如今,永胜瓷厂经过技术改造,煤气生成炉取代了煤烧窑炉,高耸的烟囱已经不再冒烟,崭新的生产车间依旧忙碌,数百名工匠正在生产即将销往东南亚各国和祖国西南各省的瓷器。永胜瓷厂的部分旧厂房已被保留下来,厂房里的手动木车盘、脚踏辘轳机、水冲石碾子、柴火阶梯窑、煤烧倒焰窑、烘花壁道窑等设备也被保存,并设立了工艺美术瓷创制体验馆,被命名为“永胜窑”的厂区俨如一个博物馆。同时,丽江永胜瓷业公司编纂了《永胜瓷业志》,建立了瓷业瓷器陈列馆,陈列上千件“丽永瓷”精品,展示了永胜陶瓷数百年窑火斑斓。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