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收藏知识
文章阅读

自杀九次而不死 徐渭是用命在写书法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来源:民国画室
  原标题:自杀九次而不死,徐渭这是用命在写书法啊!
  明代书画中有两颗耀眼的明珠,叫做“青藤白阳”,就是徐渭和陈淳。
  一青一白,画也好,书法也好,都自由随性得不得了,除了自由之外,还有一最大的特点是激情充沛,神完气足。
  比如在刚刚结束的南京博物院举行的“陈淳、徐渭书画艺术展”上,两件三米多高的徐渭巨幅书法,酣畅淋漓的徐渭《杂花图卷》,神魂聚散的陈淳《罨画山图》,看完若不心跳加速,你来找我来。(我好当面diss你一下?

南博青藤白阳大展上徐渭《应制咏剑诗》

南博青藤白阳大展上徐渭《应制咏剑诗》
  高3.52米,宽1.02米大卷,气势撼人




徐渭杂花图卷之局部

徐渭杂花图卷之局部
  墨气淋漓,情感充沛,观之激动心神
  在古代,自由不羁的人被称作狂生,徐渭的狂则被称为“癫狂”。他自杀九次而不死,被称为中国的梵高。他是明代中晚期书法和绘画的标杆性人物,他的风格影响了之后一大批艺术家,比如我最爱的八大,比如天天写的齐白石。
  齐白石有首最著名的走狗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这里面老缶是为了拜师说的,后来闹掰了就不说了,但青藤雪个则是他一生挚爱,恨不早生三百年,给徐渭磨墨铺纸。

徐渭像

徐渭像   迄今在绍兴市,还存留着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青藤书屋并非是徐渭命名,而是陈洪绶以徐渭字号,给这小院起的名字,徐渭死后,陈洪绶慕名来这里沾沾仙气,将这个小院买下,住过一阵。

青藤书屋

青藤书屋   徐渭出生于斯长于斯,字青藤,号天池,都是院子里的事物,青藤是那棵老藤,而天池就是窗前的小水池。水池很小,不过几平米,但因为暗有活泉相通,于是水质不腐,徐渭称之为天池,与长白山并无半点关系。
  这些景也好物也罢,若不是因着徐渭,着实并不值得专门去一趟,绍兴的好房子也多得很,这小院也并不值得陈老莲专门来住。徐渭死后至今三四百年,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大概是因为着巫术里的接触律,似乎到了这里,能沾了书香或灵气。
  人们仰慕徐渭的文采,看重他的书画,尤其是他的书法。徐渭的草书尤其令人着迷。大收藏家王季迁做了一辈子书画生意,却舍不得卖徐渭的书法,珍藏保存,并题引首:龙飞凤舞。




  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
  上海保利(华谊)拍卖368号拍品
  但是,却没人想重复徐渭的人生。
  1521年,徐渭出生。生母是父亲晚年纳的妾,徐渭生出来一百天,父亲就去世了。正妻苗氏没有生育子嗣,就把徐渭带在身边养育。生母虽无抚养之恩,但毕竟和徐渭血脉相通,然而十岁那年,生母被嫡母逐出家门。
  徐渭29岁时,才把母亲终于接回家。母子一别,就是19年。
  19年间,徐渭经历了太多。14岁时,嫡母苗氏去世,他只好跟着父亲第一个妻子童氏的儿子,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哥哥徐淮生活。徐淮对他又如何呢?
  徐渭自己这样形容:“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
  能用煮豆燃豆萁这样的典故来比喻兄弟关系,徐渭的日子可想而知。日夜互相陪伴的,是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

青藤书屋里的老藤

青藤书屋里的老藤   二十一岁时,徐渭结婚了,但他自己没有家,于是入赘了妻子潘家。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一个男人入赘女家,再加上他徐渭是那样机警敏感,心中焉能不难过。好在潘氏与他感情不错,也算是一点安慰。
  命运不好,时运也不济。若徐渭只是个乡野村夫的料,倒也罢了,糊里糊涂,过完一生,未尝不是幸事。然而,人生忧苦读书始,他却从小就是十里八乡的神童:六岁读书,九岁能作文。二十多岁,有人故意刁难他,指着一件不起眼的物件叫他作赋,他当场就写,把一丈长的纸卷写满,因此得了绰号——徐文长。
  然而这位“越中十子”之一的徐文长,二十岁才考上秀才,然后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科举,还是个秀才。
  生活对徐渭关上了好几扇门,并未打开一扇窗。
  他只能把所有的能量,都注入到书画中。有明一代,徐渭的书法无出其右,充满激情和狂乱的笔触,简直吓坏写字的人。
  他的书法多为狂草,很多人用癫狂来形容,说他是有精神问题,甚至发疯时候写的。
  但实际上我们看徐渭的书法,他在狂草的表面之下,有着很高深的功底,完美的控制。
  上海保利华谊出现一卷徐渭草书《书李太白诗卷》,我们试以此为例,来细细欣赏一下徐渭的草书。

Lot 368

Lot 368   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
  30×383 cm。
  手卷?水墨纸本
  约10.3平尺
  题签:徐天池渭草书诗卷。上上神品。愚公。
  钤印:王己千玺
  钤印:青藤道士、文长、天池山人
  引首:龙飞凤舞。王己千题。钤印:王季迁
  鉴藏印:宝武堂、震泽王氏季迁收藏印、怀云楼鉴赏书画之记、王季迁海外所见名迹、季迁心赏、竹里馆、马积祚鉴赏章
  展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3月。
  著录
  《宝五堂藏中国古代书画》,第43-46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0年。
  说明
  1、本作品为马积祚、王季迁先生旧藏。
  2、马积祚(1862-?)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金融家和收藏家。其藏古代书画众多,后散佚,多流失海外,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金代杨邦基《聘金图》卷,弗利尔美术馆藏王翚《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等。
  RMB 20,000,000 - 30,000,000
  徐渭这卷草书《李太白诗卷》,写了三首李白的诗,分别是《寻山僧不遇》、《过汪氏别业二首》、《待酒不至》三篇。
  先看第一首《寻山僧不遇》。



寻山僧不遇。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使我空叹息,欲去仍徘徊。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这是一首关于隐居的诗,情绪比较平稳,徐渭的起笔也比较平和。下图中寻字一行,结体都比较中规中矩,不遇两字开始,笔尖有跳动之意。而到了第二行“石径入丹壑”,徐渭就开始放飞自己了。



  草书的节奏感之一,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样才能形成松和紧的对比。“松门闭青苔”的门字,可谓是疏可走马。之后“禅室无人开”这行,就开始紧密起来了。
  在起首的这短短数行,我们就看到了徐渭在狂草中的控制,绝非一味癫狂。
  但能让你心跳加速的,绝不是控制,而是激情的喷发。



  “开窥窗见”这一行,徐渭笔下的激情开始涌动,到“白”字便喷薄欲出,“拂”字一笔长划,你仿佛能看到他用笔拉下来时的那种力量和潇洒。峥嵘之态尽出。之后,用笔和结体都复归平淡。
  第二篇,过汪氏别业二首,十分进入状态,如浩浩汤汤之江水,非常宣泄。
  细细读来,每一笔都像跳舞一样,起承转合,笔与笔之间,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
  大家可以用目光随着笔画的行走写一遍,或者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着写着你就会激动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看书法可以看很久的原因。完美的节奏感,是所有艺术共通的规律。



过汪氏别业二首。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迭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庖列珍羞。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大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垒。我行值木落,月东清猿哀。永夜达五更,



吴颜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我再放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局部,试着向大家展示一下这种情感充沛的节奏感。
  如果以跳舞来做比喻,下面这些灵动的笔触就像是柔和的小步舞曲。



  而这一节则是华丽奔放的华尔兹,大胆的笔触划出优美的弧线,就像那些转起来的裙摆。



  下面这两行则保持了一致的结构,由浓墨始,到结尾处仿佛体操运动员甩出去的彩带,又仿佛是长长的舞动的水袖,带着你的目光在空中游弋。



  这个舞字就太漂亮了,像一个高高瘦瘦的舞者甩出去了连绵不绝的水袖,但结尾一个有力的勾给提起来,又把气凝聚在这里了。
  写到此处,徐渭已经激情澎湃,时而鼓荡昂扬,时而连绵不绝,看得人也很兴奋。



  到第三篇《待酒不至》,徐渭的感情已经抒发,但仍在激动状态中,笔尖仍在旋转跳跃中,但慢慢归于平淡,最后安然收尾。



待酒不至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何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切相宜。
右述太白诗。天池山人渭。
  这几行字虽然仍然节奏快速,但下笔偏重,压住收尾。

但天池山人这个名字,仍然是非常的不羁。

但天池山人这个名字,仍然是非常的不羁。


  徐渭的书法卷多是行书,草书不多。这卷草书《李太白诗卷》,整卷变化多端,忽而用笔沉着,忽而飞动跳跃,线条飘逸,盘纡缭绕。
  随处可见突出夸张而不失法度的结体,笔画跌宕起伏,字体大小对比,字形的极具变化,有如狂风骤雨,酣畅淋漓,令人叹为观止。
  细细读下来,像是听了一首交响曲,回环往复,映带牵连,忽而厚重沈稳,忽而奇崛姿媚。
  我们看完整个卷子,似乎觉得其章法有安排,但更多的,还是他内在的真实感情,天真自然。这也是徐渭他们尊崇王阳明心性说的结果,在艺术创作中,要体现作者的真心。袁宏道说徐渭是:“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
  看这卷草书,再联想起徐渭坎坷的一生,你大概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字。
  这是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坎坷而顽强的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图左为本卷取印

图左为本卷取印
  图右为《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取印
  这个手卷后来被马积祚和王季迁先生先后旧藏。
  马积祚是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金融家和收藏家,他收藏过很多著名的古代书画,后来散佚,多流失海外,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金代杨邦基《聘金图》卷,弗利尔美术馆藏王翚《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管中窥豹,可见马先生当时的收藏,是非常有水平的。
  这个卷子有幸没有散失国外,而是被王季迁先生收藏。王季老的大名如果你不知道,你大概不会把这篇文章看到这里。

王季迁先生和启功先生论画

王季迁先生和启功先生论画
  (右侧为北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王季迁书画收藏的特点,曾有专家评论,在于不拘泥成见,不囿于个人爱好,而是从传统主要流派征集入手,与博物馆的购藏计划近似,在一般私人藏家中堪称罕见。全世界传世的宋元真迹有如凤毛麟角,而他所收藏的宋元名迹之多,为国内外博物馆所未必能够办到,所谓“富可敌国”,在这个意义上说,并非夸大之词。1973年,王季迁将包括南宋马和之《九歌图》及赵孟坚《水仙图》等 25 件宋元名画以 250 万美元的价格让售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该馆自此有了重量级的中国书画收藏。1997年,为了感谢王氏家族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大都会博物馆特别设立了“王季迁家族艺术馆”。
王季迁于1973年和1997年的两次让售,使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全球中国古代书画收藏的重镇之一。想要完整的研究中国美术史,就必须到美国,到大都会。而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季迁。作为20世纪中国画收藏领域的泰斗和关键人物,王季迁也是“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西方的灵魂人物”。
浏览次数:171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