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银器故事:福禄纹样曾流行欧美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2月28日起,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吴泽长从艺50周年的个展在广东工艺美术珍品馆开展,展出吴泽长的60件银器作品。这个展览不但让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广东金银器重回大众视野,更引出一个鲜为人知的话题——广东外销银器。广东工艺美术珍品馆馆长谭伟彬介绍,广东向来是中国金银器制作的中心之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盛时期直到七八十年代,金银器都是广东外销品中以“高”、“精”闻名的代表产品。吴泽长的家乡潮州的金银手工艺也是其中佼佼者。而早在19世纪就是行销世界的“广货”之一。
  孔府存有清代潮汕银器
  一件银器曾卖65万新币
  谭伟彬介绍,潮州是我国传统金属工艺的名产地,金银业最早出现于晋朝,现存山东曲阜孔府博物馆里的一套清皇室赏赐孔府的银质食具,就是清代的潮汕作坊所产。宣统二年(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潮汕银锡观音及大花瓶获得很高的评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城有工艺作坊三百多家,从业人员五六千人,是潮州金银饰品业的全盛时期。潮州古城至今仍保留着的一条“打银街”,见证着百年来潮州金银业的繁荣史。
  1957年,潮州的一些私营金银作坊组成银饰生产合作社,经营银制品来料加工。这一年,14岁的吴泽长来到合作社从事金银饰品工艺制作。1973年后,潮州传统手工业日渐繁荣,银器业也一飞冲天。吴泽长陆续设计制作了八仙祝寿多层通花瓶,旋转七仙女三层通花瓶等代表作。一些高达一米多的大型作品需要分三部分制成——瓶颈部分是阴花錾刻工艺,中间用花丝曲成的花蕊云朵焊接成通花圆体,下端用浮雕镀金牡丹衬托,再安上人物走兽,形成层次丰富的器皿——制作时间往往长达一年。
  早在1980年,吴泽长设计的《寿星翁》在新加坡展出时便曾卖出65万新币的高价,可以想见当时广东银器的盛况。不过上世纪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陷入全面衰退,潮州银器也未能幸免。当年银店林立的“打银街”繁华不再,很多铺面用作他途,只有少数店家仍在惨淡经营。
  近百工具和几十道工序
  最细银丝0.27毫米
  吴泽长介绍,潮州银器分为欣赏品、装饰品和日用品三大类。制作一件完美的银饰品,要经过设计、造型、复模、拉丝、压板等繁复的工序。与京派宫廷式的镶嵌装潢和蜀派以花丝见长的金银器相比。潮州银器技艺全面,精雕细錾,完成一件作品光是制作就需要近百种工具和几十道工序才可以成器。
  潮州的银器制作传统工艺技法繁多,比如著名的花丝工艺,是用银加工拉丝成比头发还细的金银丝线。经过50年的历练,吴泽长可以将银线拉成直径仅0.27毫米、比头发还要细的细丝。据称这一细度也是国内银器手工业的纪录。而且如此细的银丝往往还需要进行再加工,或者几根相互组合,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浮花工艺是錾法中的一种,这项工艺取用金属液材,通过錾法的变化,把需要的纹样复制在金属板的一面,用錾子先刻在金属的轮廊线上,然后在背面再用錾子镂空托出正面轮廓线内。再而把金属板用填充料固定操作雕刻成所需的各种图样或人物走兽等产品的浮雕工艺美术品。用这项工艺流程曾制作过最大幅度直径在150公分左右,最小只有1.5公分的不同品种。
  关注“广州制造”
  同文街一带
  曾是“银器广场”
  与享誉世界的“广彩”、“粤绣”相比,百多年来同样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广东外销银器,因为资料缺乏,几乎湮没无闻。但根据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博士雷传远的研究,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设关以后,经十三行外销的银器,就是享誉国际市场的高档广货。广州十三行成立后,行商所设的商馆区,形成了一个以外销银器为主的“银器市场”。当时在商馆区附近就有几间主要的银器铺,如早期的“宝盈”,较后期的“锦成”、“林盛”、“新时”及“侯昌”,以及更晚些的“吉星”、“黄盛”、“其昌”、“浩昌”等银器商,在同文街、靖远街及河南花地一带形成了一个“银器广场”。
  欧洲人19世纪40年代的日记中,曾盛赞当时广州银器制作的精良和高效:“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由小小的一只盐羹到整套餐具,都能制造出优美的效果……这些银器本质上的价值可和欧洲同样物品比美。有精致华丽花纹的盒子,或是名片盒,都是这些银匠的得意之作。这里的行商会替西方商人订购银器,而整套银器餐具的价格,在这里比任何地方都要便宜,很多欧洲人士通过西方来华贸易的买办,经行商向这些银匠订购银具。”这说明银器在当时十三行行商的对外贸易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18世纪外销银器
  坚持“中国风”
  雷传远认为,18世纪至19世纪,尽管十三行接受西方订制银器,却并未明显受西方银器的风格和纹饰的影响。银器是较名贵的产品,外国商人向广东银器铺订制银器,主要作纪念用途而不是作日用。因此,广州十三行外销的银器通常是餐具、纪念高足杯、盖杯及银盒等,式样变化不大。一般来说,西方银器较中国价钱昂贵,款式又不合中国欣赏习惯,因此银器的文化交流主要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的单向交流。十三行商馆区一带外销的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纯西方风格,不论在款式及纹饰上都没有中国色彩,广东银器匠只依来样仿制。另一类是西方式造型,中国式纹饰,后者在银器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主角。通过广州出口的外销银器,中国传统的景物、人物、故事、龙凤纹等亦传入西方。
  从1840年开始,中国式的纹饰开始流行。外销银器的中国主题,包括龙纹,通常龙爪是由一组云承托的,而龙口通常有珍珠,而凤则比较罕见。中国式的植物如松、竹、梅,所谓“岁寒三友”,象征坚毅、忍耐等,也是银器中常见的纹饰。车前草、葡萄叶亦十分普遍。至于银器的手柄,一般用竹、蔓藤、龙身为装饰。中国文学、历史、神话中的人物景物都会成为广东出口银器的题材,例如八仙银器就很受欢迎,中国纹饰的“福”字、“寿”字、“喜”字等也不时应用。因为随着五口通商的开放,更多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他们更希望自己居所有中国化的银器作点缀。
  19世纪中叶以后,银器的外销数量大增,但大量生产的结果是素质下降。自1842年五口通商之后,广州银器外销的专利就渐渐被邻近的香港及上海所取代。随着十三行的结束,广州的外销银器亦渐退色,上海的“上海式”银器和香港的“清式”银器渐渐取代了广州的地位。
  花甲之年勇闯新路银器与翡翠等“联姻”
  随着现代金银首饰业的发展,传统的银器已经很少有人当作日常之用,因此很多艺人转了行。但在此行从艺五十余年的吴泽长却不舍得离开,在花甲之年仍期望借创新来给传统银器制作闯出一条新路。近年来他陆续创作了银器与玛瑙、翡翠、白玉相结合的鼻烟壶,颇受收藏界瞩目。他还尝试用传统制银法制成、能融入现代家居的银器挂画及旅游礼品,使传统工艺重焕生机。
  吴泽长还探索了金属立体摆件的技术突破,这需要经过造型、压胎、焊接成形等繁复工艺流程制作而成:首先用泥巴雕塑成样稿,再用石膏粉反复脱模,烘干,铸成可以生产的定型合金模具;然后把所需胚件在合金模具进行镂压定型,压制成所需三合成金属胚胎;接着焊接镂空成型之后的金属胚胎,修整后用特殊的金银器焊接剂焊接;最后錾花雕刻。錾花雕刻也是最关键的部分,首先要从外观造型着手,把其动态部位刻画准确,然后先从头部脸谱、五官刻画出与实质相像之丝丝细发,其次刻画花纹衣裙之质感,手足之实型在衣质中刻画细腻纹样和图案,则采用阴花、沙地、浮花等錾法表现其衣质高贵美观。錾刻动物要表现生动活泼的现实感,要刻画其动态的逼真雄壮健美,这要靠经常积累资料和实践经验才能得心应手加以表现。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浏览次数:1083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市价60万牧马图有价无市(多图)   上篇文章:第五套1999版一元纸币多块边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