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币卡收藏
文章阅读

武帝时期的五铢钱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鉴赏讲堂之中国古货币 10
  高崇文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周秦汉考古、楚文化、考古学礼制文化、古代丧葬制度、古代青铜器、古代货币等。
  据《汉书》记载,武帝时期铸造过三种五铢钱。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此时是允许各郡国铸钱,《食货志》讲:“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故又称之谓郡国五铢,或元狩五铢。至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因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所以“令京师铸官”铸赤仄五铢,并规定“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这就是赤仄五铢。至元鼎四年,因“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从此全国铸钱统一于三官,货币到此时真正达到了统一。
  近些年来,学者通过武帝时期的五铢钱范对五铢钱进行了断代研究。陕西省博物馆所藏五铢钱泥范母上有“巧一”、“官一”等铭记,被认为是上林三官中的“技巧”、“锺官”的简称,此种范母可能是上林三官的遗物。其五铢钱的五字较瘦,交股呈略弯曲形,这大概是上林三官钱的特征。另外,在山东济南汉东平陵故城及河南洛阳出的五铢钱石范,钱范上的文字比较矮胖,五字书写各异,有的交股是直的,有的则弯曲程度很大。同一块石范上有几种不同的写法,这是因为石范全凭手工刻成,所以写法不一致。这正反映了早期阶段铸钱技术的不成熟。而铜范或泥范母,则可用戳印方法制成,所以字体比较一致。因此,将这些地方上所出的早期石范定为各郡国铸钱用范,应表现了郡国五铢的特点。
  根据上面的钱范和范母,就大致可以辨别武帝时期郡国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的差别了。一般来讲,郡国五铢钱文比三官钱较大,宽且矮,显得比较肥胖。五字交股有直线的,也有弯曲较大的。铢字的金与朱间距较三官五铢分离较大,金字旁较矮,并且不甚清晰;金字头为三角形且显肥大,几乎成等边三角形;金字四点较小;朱字上下方折,并且上部和下部高度几乎相等。三官五铢钱文瘦高,五字交股略弯曲,明显瘦高;铢字的金与朱间距甚小,金字旁还是不清晰,金字头略变小,三角形的底边减短,四点较郡国五铢略长;朱字上下方折,但上部短,下部长。
  目前对赤仄五铢的认识还不清楚。(待续)
浏览次数:568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