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凭票供应:被收藏起来的日子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油票、粮票、布票、电视机票……这些今天看来十分陌生的票证,却是当年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如今,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票证已经成为珍贵的收藏品,伴随着钱包鼓起来、商品多起来的过程悄然退出了生活。
今年65岁的胡申南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退休职工,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收藏有全国各地2000多种3万余枚票证。谈起票证的历史,胡申南如数家珍:我国的票证从1955年开始使用,到1993年3月停止使用,大致包括吃、穿、用三种,比如粮、油、棉花、布、卫生纸、肥皂等,改革开放以后又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物品的票。
上海发行的各类票券大概在200多种。2000年,胡申南编著《今玩票证》一书,对自己收藏的票证作了详细介绍,并注出了票证的市场价格;8年之后的今天,这些票证的价值更日益增长。在胡申南收藏中,有全国面额最小的票证:1958年辽宁的一分油票、1960年南京的一钱粮票、1975年新疆的一厘米布票……除此之外,还有1961年宁夏的半两棉花票、1963年上海的二钱半粮票、1974年江苏的二钱糖票等。一分油票大概就是一滴油,去食堂吃饭时买一个菜就给一张油票;一钱的粮票只能买到十几粒米;三钱肉票就是薄薄几片肉;二钱糖票也就指甲盖大一点糖……那时候上海特有的是抹布巾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粗麻袋布,可在当时只有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才有,一般家庭就拿旧衣服做抹布。
在胡申南的收藏本里,还有0.1块的皂券、0.4盒烟票……这些“面值”甚至都不足整数的票券记录的是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真实面貌:人们只有集齐多张票券,才能买到实物。一枚枚票证仿佛一个个故事,将胡申南夫妇俩拉回了过去的岁月,老伴楼静年回忆说:当时粮食局发粮票都是有限额的,每个月学生发32斤、婴儿5斤,成人则根据工作分类,没有正式工作的家庭妇女只有25斤,体力劳动者50斤,其他工作的是32斤。糖、油、肉等基本都是每月每人半斤。怀孕的妇女国家会发给她6尺布票,用来做孕妇穿的大裤子。“平时是绝对吃不到鸡鸭的,有客人来了,家里会把鸡鸭拿上桌,可也只是让小孩看看;想买鱼的话凌晨两三点就要去排队;有时候同时要买几样东西,就得一家人都早早去排队,还会搬块石头占位置。”
改革开放初期,台钟、手表、黑白电视机这类物件的票证开始出现。当时要想买这些东西,光有钱是买不到的,得先到单位登记排号,一个单位里一季度只能派到一两张票,可是并不确定来的是什么票,只有来的票刚好是你想买的东西,号码又恰好轮到你了,才能拿钱去买。那时候结婚讲究‘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赶着要结婚的,只能和当季排到票的人说情,就这样,在上世纪80年代初,胡申南家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候家里就拿块彩色玻璃放在黑白电视机前面,再拿个放大镜用,看到又‘大’又是‘彩色’的人物、画面,就很开心。”
胡家有一儿一女,分别为29岁、34岁。女儿对票证还有一些印象,儿子常常会翻看家里的收藏,却老是疑惑,不相信有这些东西存在,但又是真真切切的实物。“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票证就十分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件、商店里五花八门的商品、社会上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
胡申南说:“我的子女现在每人都有好几张卡:银行卡、超市消费卡、饭卡、公交卡……年轻人喜欢‘潇洒一挥’,我自己虽然只有一张工资卡,却也什么都能买到了。”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市民对实物金的投资热情趋热 上篇文章:邮市低迷藏家大量出货兑现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10月14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投资黄金不能光看一朝一夕
 - 安顺发现一对明代花钱(图)
 - 流通领域假人民币减少 收藏市场成造假...
 - 熊猫金银币受青睐兰州人还得再等等
 - 港澳币奥运纪念钞破发 人民币纪念钞仍...
 - 南京老人起诉央行要求增发奥运纪念钞
 - 10月13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PCGS外币评级在国内发展迅猛
 - 纪念金币被熔成了原料金
 - 退市传言催热纸币收藏(图)
 - 2006年博览会银币一月由300涨至...
 - 8月27日钱币热门品种点评
 - 牛年生肖金条银条受市场热捧牛气逼人
 - 四五版人民币收藏价暴跌
 - 探讨邮币市场的新盈利模式
 - 熊猫金银币价格创出新低
 - 中国金银纪念币设计座谈会召开
 - 12月4日钱币热门品种点评
 - 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以国徽为主图的币面设...
 - 悄然复苏的2009年邮市
 - 纪念币市场8月8日热门点评
 - 金银价反弹引发金银币市场整体回暖
 - 金币总公司与北京农商行建立全面合作关...
 - 普陀山金银币的集藏价值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