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李新国:苍茫牡丹魂

来源/作者:网络 |
  李新国:苍茫牡丹魂
苍茫牡丹魂
  一个偶然而必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新国。对他的印象,始而是朴实坦诚,话语不多却热情;继而发现他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气质和人格魅力;后逐步发现他在画学上,远承唐宋,近及明清,主攻岭南、关中诸家,兼习傅抱石、李可染,亦具白石老人神韵。人物、鞍马、花鸟、山水,皆有造诣。以扎实的笔墨,开阔的视野,灵动醇厚的画风,饮誉燕蓟,蜚声南北。称之为中国美术界具有实力之精英,绝非溢美之词。
  一
  中国画,自先秦、两汉、魏晋,经唐宋,至元,已从单纯的“画”进入到“写”,从“形”进入到“意”,形成了注重文学性和情感抒发的独特的审美体系。虽然,这个体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以颠覆优良传统为时尚的民潮的冲击,但新国始终不为艺术界的浮躁所动,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作品题材或山水、或花鸟,手法或写实、或写意,均贴近人民,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既受群众的喜爱,亦为专家所肯定。2001年应奥中友协邀请赴欧洲进行艺术交流,2002年作品在泰国和澳门地区展出。《鸭场》、《绿牡丹》、《庄稼佬》诸作,为中国美术馆、韩国和我国台湾等所收藏。2004年应国务院邀请为办公厅创作巨幅牡丹《神州春色》,可说是他具有指标性的杰作之一。
  如果说,作品伴随的是作者自由的心灵,标题是进入形象世界的向导,那么,新国的作品:《早春》、《蕴育》、《绿风》、《一揽春色》、《腾飞》、《冬之情》、《想飞的花》、《梦见的就是你》……众多的标题中不难发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没有凄苦,没有哀伤,没有孤独,没有世俗的羁绊,有的是乐观开朗和大胆浪漫的想象。他欣赏元人杨维桢“以情为诗”、“画书同一”、“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之说,也同感于倪瓒不染尘俗的孤高,故其作品已不是“以物状物”的单纯的模仿和应试,而是对现实的升华和具有探索性的诠注。他认为,画必须追求诗的情怀,诗必须追求画的风采。而情怀和风采以具有气韵为上乘:气者,生命也;韵者,美至极也。诗与画,若无气韵,则必味同嚼蜡。因而,他认为画是在气韵律动中的诗,诗是在气韵律动中的画。只有掌握了“这三者”关系的奥秘,才有可能进入他艺术殿堂的大门。
  二
  艺术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应具有大众的可读性与欣赏性。但是,决不能把大众的可读性,理解为只是艺术家对欣赏者的迎合。相对而言,作为审美客体的欣赏者,也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通俗,不是市侩的庸俗和粗俗,更不是生物性的低俗。低俗的艺术迎合低俗的观众,低俗的观众追捧低俗的艺术,二者互为狼狈,必然冲击着艺术审美的道德底线,导致艺术品位的恶性下降。
  自古以来,牡丹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意义,诗人竞相为之黻黼文章,写牡丹的诗句近两三千首。在绘画方面,传说北齐的杨子华是画牡丹第一人,随之唐代的边鸾,南唐的徐熙,前蜀的黄筌,明代的徐渭、唐寅,近现代的吴昌硕、任伯年、恽寿平……都是画牡丹高手。新中国建立后,陈半丁、汪慎生、陈师曾、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关山月等大师,不仅有牡丹佳作,并有研究专著。因此,牡丹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其内涵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辐射到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植物学、药物学等领域。而生于古豫州“天中”汝南,常居东都洛阳,作画于“国家牡丹园”,以画牡丹著称的李新国,理所当然地成了牡丹文化的继承人和发扬者。
   
浏览次数:953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