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走向现代与多元: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实验艺术

来源/作者:网络 |

  沈忱:无题202-85(中)
  5月28日,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将举办一个特殊的展览《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策展人王南溟借这个展览表达了三点看法:一是展览截止于名闻遐迩的“85新潮”发生的1985年,希望由此回顾那些“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先声,从而把那些被历史湮没的展览及其作品、文献再现给今天的观众;二是着眼于上海,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破土萌芽时期上海所起的特殊作用;三是设定了“转向抽象”的主题,说明此后1990年代上海轰轰烈烈的“抽象画”之风其来有自。这些使这个展览有了特殊的分量,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为读者来梳理1980年代初上海现代艺术萌芽时期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重新认识那些艺术家的市场价值。
  ⊙主持人:邱家和 杨琳
  一、策展人语:寻找历史真相 发掘活性基因
  沈其斌语(展览艺术总监):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尽管对照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的时候会有种时空倒错、晚发迟到的感觉,也没有结下足够自豪的丰硕果实,可是就我们的当代艺术并不漫长的发展史来说,我们必须知道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努力,尤其是在那特定的历史性复苏时段里,曾经发生过哪些值得关注的当代艺术事件,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进行更为深入的审视,发现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活性基因。
  王南溟(展览策划):
  由我和于佳婕着手进行的“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正是针对这种艺术史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讨论,2008年5月展览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1976-1985期间上海实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回顾展。(2)对这些艺术家的采访,尽量记录这些艺术家在当时的创作状况和艺术思想的演变过程,并作为文献资料出版。

余友涵:抽象
  二、艺术家的回忆
  沈天万:必须拿出自己的东西
  (1931年12月10日出生,浙江宁波人。早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沈天万是最早就读于当时有美术学院性质的上海美专、华东艺专西画系,直接受到刘海粟、关良等首批留法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在文革前的将近10年多的时间里,沈天万较早地创办了沪上的私人画室。他的画室中培养出了很多沪上知名的艺术家钱培琛,徐思基、韩柏友。)
  我不喜欢走别人的老路,我喜欢尽可能的超越,我就是想把我心理的东西拿出来。所以,在1978年年底的“十二人画展”上我拿出来的所有作品都是为那个展览创作的。说实在话,当时没有一个画展比“十二人画展”更好,那是精神解放,是一股冲劲。那个时候的来看展览的人很多,可能是我们做了他们想做的东西,我感觉要推动一样东西就要有自身的东西拿出来,好的与不好的都拿出来。
       [7] [8] 
浏览次数:845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