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如何收藏文物类古书

来源/作者:网络 |

  古代藏书家大都为读书而藏书,但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就有大量以收藏珍贵古书为目的的藏书家,比如赵孟頫、王世贞、钱谦益以及乾隆皇帝,都是特别注重文物性古书收藏的。日前,作客“大众讲坛”话藏书的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提出,当代藏书也应该注重这一点。
  六种版本文物性强
  那么文物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杜教授说:
  首先,抄写和印刷时间要早,唐五代时期的写卷,宋代元代的雕版印刷书籍,明代的也可在内。随着时代推移,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的印刷品,也同样是珍贵文物。
  第二、名家手稿。
  第三、名家批校题跋的本子。如钱谦益、黄丕烈等人题跋批校的。
  第四、名家抄本。著名人物或藏书家花钱抄写的本子,这些本子往往写本精工,而且底本来源难得,有的甚至为影抄宋本元本。
  第五、特殊形式的印刷品,如古代木活字本,古代套色印本。
  第六、罕传本。有的时代不一定早,也不一定出于名家批校题跋,但极为罕见。
  以上这六个方面的本子,文物性都比较强,一贯受到历代藏书家重视。
  私家藏书要有眼光
  杜教授还说,在近一百年间,中国古书的生存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绝大部分私家藏品化为公家藏品,例如晚清四大私人藏书家,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归安陆氏皕宋楼,这四家藏书,瞿氏书主体部分归北京图书馆,地方文献归常熟市图书馆。杨氏书珍本部分主要归北京图书馆,明清版本归山东图书馆。丁氏书归南京图书馆。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卖给了日本静嘉堂文库。民国时期大藏书家刘承干嘉业堂,其藏书归前中央图书馆,去了台湾。李盛铎木犀轩,其藏书归了北大。傅增湘双鉴楼,藏书主体部分归了北图。建国后,周叔弢先生自庄严堪藏书捐归北图。郑振铎藏书捐归了北图。潘宗周宝礼堂藏书捐归北图。陈澄中藏书售归北图。常熟翁氏藏书捐归北图。如百川汇海,汇入国库。对这些书的保护和利用,都大有益处。
  那么,大部分宋元刻本抄校本都退出了流通,市面上连一般线装书都看不到了,别说珍本秘籍了,中国私家藏书文化是不是就终结了呢?杜教授说:肯定是不会终结的。比如明代中期一位官至兵部侍郎的宁波人范钦,在家乡建了一座藏书楼,叫“天一阁”,这是海内最有名的藏书楼。范氏当时收藏别人不重视也不值钱的地方志,收藏登科录,收藏野史笔记,各家诗文集等等。可以说以当代文献史料为主体。可是到民国年间,范氏天一阁部分藏书流到市面时,却十分昂贵。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书成为史料价值高而十分难得一见的东西。这就得佩服范钦当时的眼光了。再比如“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工业基地从南方运来大批造纸原料,就是废纸,结果其中有大量古书,主要是家谱,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带领一批同事日夜在化浆池边抢救。后来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寻根热”,海外回来寻根的很多,靠什么寻根呢?靠家谱。上海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家谱最多的一家,这是顾廷龙先生的远见卓识。人弃我取,这是范钦和顾廷龙的共同点。当然这要有学问,不是什么东西人家扔了我们都捡。
浏览次数:787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薄胎瓷碗之王   上篇文章:众多假奔马外行看傻眼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