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艺术品天价背后 中国特色扩张方式(2)

来源/作者:网络 |
  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比如岳敏君、蔡国强、王广义、方力钧等人来说,最近四年拍卖场上出现的天价对他们具体的生活并无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十年前他们已经可以从艺术市场上得到相当的收入,另一方面,现在卖出天价的作品也多是他们十年之前出手的作品,直接获益人是那些现在卖出的藏家。
  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处决》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卖出了4478万人民币,他的父母是北京人,所以他承认即使1992年前后在圆明园艺术村做地下画家的艰难时期他也比许多北漂艺术家处境要好。1993年他的两张画卖出了5000美元,次年瑞士人开的香港少励画廊买了他和杨少斌的画,还在香港举办展览,从此他在经济上已经没有什么压力。而刘小东这样在美术学院有教职的艺术家的压力更小。相比内地艺术家主要走画廊销售的渠道,蔡国强这样的艺术家一开始主要是在国际展览、美术馆体制内生存,之后,他也在个别项目上和诸如诚品画廊合作,并通过出售作品得到利益。蔡国强并不愿意就价格本身发表评论,那组拍出天价的 《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是多年以前就出去的作品,目前的市场运作和他没有关系。
  现在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拍出天价,艺术家仍然是受益者之一,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以此确定新的基准价,而且由此而来的名声也是一种有利资源。已经有多张作品拍出百万价格的年轻艺术家尹朝阳就表示乐于看到拍卖市场上传来好消息,因为拍的价格越高,艺术家能生活得更好,也有新的动力去创作。当然,相反的意见则担心艺术家安于富贵而疏于创作。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聚集了上千艺术家的北京宋庄镇上,大部分艺术家还在为卖出作品而焦虑,对他们来说每月上千元的房租并非是轻松的负担。
  中国特色的扩张方式
  那些市场最顶端的艺术家已经厌倦了谈钱——张晓刚、刘小东、蔡国强都宣称拍卖价格和他们无关。的确,当初一件作品从艺术家手里卖出的时候,价格要远远低于几经转手后的拍卖价,从中得到利益的不仅有艺术家,也包括收藏家、拍卖公司等等。但是毫无疑问,艺术市场的兴起带来的实际回报和新的象征性影响力不仅改变了艺术家们的实际生活,也让他们在整个文化群落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随着游戏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当代艺术也在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扩张:除了比利时富豪投资设立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北京的开幕,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内蒙古草原当地私人收藏家修建的鄂尔多斯美术馆也已开馆,而在四川著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附近,都江堰市政府和地产企业正在合作为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周春芽、何多苓、方力钧、张培力、吴山专等八位艺术家修建个人美术馆——政府划拨土地、企业出资修建、艺术家自行运行的模式属于世界首创。当地的市委书记并不讳言在北京参观秋季拍卖预展时看到这些艺术家作品的估价之高给他的深刻印象。他希望这一计划能为当代文化建设锦上添花。
  尽管,很多人对这个青城山当代艺术美术馆群落的可持续性、观众流量等问题充满疑问,但是艺术家们对此抱有一种“乐观其成”的轻松态度,毕竟,这让艺术可以多一个展览的地点,而且,也可以成为他们休假和创作的一个临时据点——每人900平米的私人美术馆中包含了艺术家个人的工作室。按照计划,这个群落将在2008年10月建成——不到一年时间内设计、修建一个美术馆群,又是一个世界记录——但是对于美术馆未来如何运行,艺术家、政府官员、地产商几乎都没有明确的认识,总得到“还要协商”的解释。这的确就是中国的某一种现实:在快速的变化面前,设想、规划和结果之间有很多缝隙张开着,是危险还是机会,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浏览次数:831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