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2008秋拍 当代艺术何处去

来源/作者:网络 |


  赫斯特——作品严重积压
  8月23日的Art Newspaper艺术报快讯对于苏富比要为赫斯特作专场是这样说的:苏富比将在9月15和16日举办287件Damien Hirst的拍卖,但是据我们所知,赫斯特在伦敦的画廊存放了超过1亿英镑的艺术品卖不出去。这些作品的时间都在2005-2008年。但Artprice告诉我们,赫斯特的价格在2007年增长了270%!谁知道今年如何?这次专场拍卖会如何呢?业界都瞪大了眼睛,似乎这关系到即将到来的秋拍。要知道,今年5月的当代拍卖,在经济一片萧条之中,拍出了不菲的成绩。让拍卖行的经理们大舒了一口气,美国笨蛋们弄的次贷把他们的心在拍卖前都提到喉咙上去了。
  当代艺术的年销售额约为2000万美金,与耐克的年销售额差不多,比起股市是小巫见大巫,跟那些把我们的股票搞得乱七八糟的金融精英坏蛋们的5亿美金的工资来说更谈不上能比较。可是赫斯特那条死鲨鱼要价1200万美金,似乎还是多了些。纽约太阳报7月11日的评论很和蔼地说:这条死鲨鱼作为当代艺术要价如此,起码没有花费多少人类资源,也没有什么污染。那就让那些有钱人去满足“好奇”或者“体现身份”吧。
  扑朔迷离的艺术市场信心指数走势
  今年欧美艺术市场非常有意思。信心指数的出现,让许多欧美投资者可以看到即将开始的拍卖的走向,但这些走势让业内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从一月到三月,一个巨大的升幅。而在4月中莫名其妙地弄出个V形,恰好在五月拍卖时升到V形的顶部。随后骤然下降,可是六月伦敦和纽约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前又升回去,使得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成交在不景气的资本市场中凯旋闭幕,居然又创造了上升25%的成交纪录。
  可随后就是一路的跌势不止至今。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现象,好像艺术市场的信心指数是随着拍卖的到来而上升,没有拍卖就下降。这样的指数简直就像人为操纵的。如若如此,我们可以不用担心秋拍了!
  不过,对于6月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成功,有人引用艺术领袖沃霍尔(Warhol)说法:“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因为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事实上,美国学者科可纳(Corcorna)的一项研究或许更具有说服力。他发现,“在今天创作和出售的绘画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来30年中能够保持市场价值。” 这似乎说明了已经久经市场考验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价值。也还意味着,绝大多数当代艺术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景又会怎样呢?

  秋拍的挑战
  股票市场很糟糕,巴菲特说美国经济今后5个月会继续下滑。最近虽然油价跌了下来,可是走了几个欧洲国家,大家都在骂“油”街。通货膨胀是全球的问题。艺术市场呢?
  某种意义上,艺术市场的投机性由于资金运作的独立性和少数群体的可操纵性,在近几年的内超过了股市和期货。这在国内和国际都是一样的。不只是国内艺术市场有泡沫,也是国际一体化的。不过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使这个市场局限在自己艺术家的范畴。不过已经够了,2001年至2007年,当代中国艺术增长780%,让西方自愧不如。大家都承认,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直接的关系。既然如此,股市和房地产以及国际经济的下滑,必然带来负面影响。从今年春拍开始,已露出端倪。
  不过,在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大规模涨价的今天,人们发现自己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如果80年代万元户就是小康的话,今天有个100万元的,好像只是小康的重孙辈。
  出国回来的人惊呼,欧洲的肉价跟国内的差不多!虽然欧元兑美元已经从几年前的0.8欧元兑1美元到今天的1.6美元兑1欧元,但随着物价的上涨,每年也按3%在贬值;美国人就更不用说了,已经快开不起车了。钱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存钱没有意思,投资能往哪里投呢?
  艺术最可能是个人投资出路,炒了一阵当代,现在可能危险了吧?几个中国当代艺术西方收藏家在去年底和今年春拍都做空了,你还敢继续这个已经不时髦的时髦吗?广州保利春拍很迟,发现他们重点推近现代名家,“特别是赖少其、黄君壁、康有为的作品价格有明显升势,而关山月、黎雄才价格稳中有升,行内普遍认为广东画坛的价值回归势在必行;而部分当代画家作品有明显回落,令市场人士相信当代画家的调整期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书画市场的“两极分化”必然促使当代画家更致力于艺术创作,以获得未来的上升空间。”市场和收藏家们已经普遍对当代艺术的工业化“创作”有所不满。
  因而我想,市场将继续关注新的有艺术价值的当代新作品。而“老”当代艺术家的“天价”作品将继续受到质疑。市场因经济放缓和过热的当代艺术而有较大的调整。如果拍卖行胆敢担保作品的真实性,古典和现代艺术将会得到收藏家的追捧。另外,国际艺术品将渐渐进入中国收藏家的视野。
浏览次数:761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