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触摸知识青年的记忆:知青火花追忆激情岁月
来源/作者:网络 |
四十年前的一道“最高指示”,中国成上千万的“知识青年”背负行囊上山下乡,奔赴广阔天地,开始了青春的磨砺、岁月的蹉跎。
我国有10余家火柴厂,先后出品过20余套“知青”火花。这些火花以不同角度、生动的画面,反映了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劳动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史料收藏价值。对于当年激情昂扬、青春懵懂的知青们来说,此类题材的火花已成为他们今天的典藏回忆。
1965年徐州火柴厂出品“知识青年”火花,全套4枚,分别表现了知青种植、学习、科研、娱乐,带有剪纸和装饰画的味道;上海华光厂1966年出品的5枚一套的“女知青”,画面分别为田间学习、插秧、收获、试验田、打靶;宁强保惠火柴厂1966年出品的4枚一套的“知识青年”,画面分别为气象预测、田头读报、下乡选种、科学试验等火花,都是“文革”初期“知青”题材较典型的品种。
1968年至1971年“文革”中期的下乡知青,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下,卷入的是“老三届”,即1966年至1968年的高初中毕业生,也是“文革”中所谓的“革命闯将”——红卫兵,约1600万人。反映这一类知青的火花,有1968年呼兰火柴厂5枚一套的“知识青年”卷标(正标为知青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背标印有“怀揣红宝书,身背铺盖卷,广阔天地里,誓把红心炼”)、1969年镇江火柴厂2枚一套的书式火柴“知识青年”、1970年西安火柴厂3枚一套的“知识青年”(左上图)、延边火柴厂1970年9枚一套的“知识青年”(上图)和1971年南平火柴厂发行的“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等等。尽管火花的命名与1967年以前的基本相同,但反映的内容上知青已从送文化与知识到农村去的“老师”,变成了“接受再教育”的“学生”了。
1972年至1976年“文革”后期的下乡知青是中学毕业生。这类知青大部分下乡地点由边远山区改为城市郊区,以集体场队取代星散的插队,注意给知青一些“大有作为”的“用武”之地。反映这一类知青的火花有1975年洛南火柴厂5枚一套的“在广阔的天地里”,图案分别为赤脚医生、科学种田、送货下乡、支援农业、志在农村;1976年宁强火柴厂8枚一套的“知识青年”,图案分别为养猪姑娘、赤脚医生、红管家、宣传员、新队长、拖拉机手、民兵、植保员;苏州火柴厂1974年5枚一套的“知青五员”,图案为饲养员、卫生员、保管员、农机员、通讯员等等。
掺杂着激情、理想、苦涩、失落等五颜六色的感情,使“知青”成为一个青春的烙印。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全国各地知青,有人祭奠青春,有人怀念激情,也有人不堪回首。“知青”火花让世人直接触摸到知青的记忆。它已经成为特殊的文物,成为中国现代历史演进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