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迟迟春光入帘来:读李锡华近作《暖春》

来源/作者:网络 |
迟迟春光入帘来:读李锡华近作《暖春》
 
《暖春》(三联画)  李锡华
  作为一位多年在海上水彩画创作领域孜孜以求的中年水彩画家,李锡华可以说业绩斐然。他曾师从海上水彩名家冯显运,一方面传承了冯显运先生作品的质朴和意趣,同时,另辟蹊径,近年在水彩创作上大胆变异。首先是对传统的水彩绘画技巧进行挑战,其次是由此引伸开对绘画性和画面意境的重新思考。他的“逆光系列”的创作,无疑是这一思考的佐证和演绎。
  逆光下的物象,打破了顺光下绘画透视的视觉秩序,远实近虚,明暗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受光部往往虚化;而背光则需画得明确、扎实、有意味,不沉闷。可以说,逆光作品更多地考验画家对空间质感和光影与明暗的关系,没有娴熟的技巧和创作胆识是力不胜任的。李锡华将脱胎于写生的光影与主观意象融会起来,把游走于主客观物象的创作意念贯注在画面之中。空灵而不空虚,对比强烈而又变化丰富微妙。实际上,强烈的反差常使逆光里的物体变得轮廓模糊。往往只剩下素描关系。因此,明暗关系的处理是创作的着力点。亮处不着一色,暗处漆黑一团,必显板滞之气,真正简略处不着一笔尽得生气,精到处层层点染,丰富厚实。这在他的代表作《光与影系列》中可以得到印证。如《光与影系列》“之一”,画面右上角强烈炫目的侧逆光与整个画面在逆光下相对的暗部形成强烈的对比。然而,眩光周边轻枝蔓叶的疏影与繁花茂叶的光晕形成了明暗之间有序的节奏过渡和呼应;台面的反光、不同器皿上光与影的投射,在随意和匠心之中,构成了似静还动、非虚即实、动静相应、虚实相生的内在律动和意境。
  而作品《初昕》以近乎黛色的“窗框”构成画面的主体线条和块面,产生强烈的“写意性”和诗韵,从而充分展示了画家洒脱自如的画风和与众迥然不同的创作思维,显得大气而沉着,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也是值得期冀的因由。诚然,在李锡华早期的水彩作品中,已折射出这种敏悟力的端倪,他对天光云影和物象有着自我而独特的观照体验。如作品《月晕》,月亮的清辉在黑夜里将摇曳的丫杈染上了朦胧的气息,披上月色的树枝如在风中起舞。画家巧妙地运用了水色的流淌与控制。成功地表达了画面的意蕴。而在《牧马人系列》中,天光云影下旦夕晨昏的明晦幻变,在他的笔下呈现丰富的情境。从山雨欲来的晦暗和压抑,到雨后初霁的明朗和舒畅,山色的变化和牧马的意象在水色的罩染和流淌中一一浮现。由此可见,早期水彩水色技巧的刻意创新为李锡华今天日臻成熟的创作思维作了肯定的注脚。正是有了一以贯之的努力,才有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悟力。李锡华逆光系列不是偶然为作,并已经受到业内同行的瞩目。全国九届美展将其遴选为优秀作品。
  李锡华近作《暖春》(三联画)探索了在公共空间中水彩表现的可能性,超大尺度的画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视觉传达与画面基调的处理等,都是对李锡华创作的一个挑战。
  首先是对整体的把握。李锡华将三联画的条屏形式统一在暖色控制的基调上,形成有节奏过渡的有机的韵律感。三联竖向的画面既独立成画,又合而为一。其次,在画面物象的布局和铺排上,繁花丛草,左顾右盼,疏密有致,决无紊乱无当之象。花之意象,更是虚实相应、摹实处夺目欲出,虚写处点染会意。其三,便是弥漫和贯通画面上下左右的外光。正是由于画家将整个画面及其物象置于逆光的透析之下,方才使得画面整体有如被一片光之魅影所簇拥所包容,灵动之气,盎然于观者视线里。这里,既放眼于整体暖色温馨基调的控制;又落实于局部物象(诸如花之面貌)的勾勒和表现。画家还从国画表现元素中获取养份,逆光所显现的露白,甚而可以比附中国画中的“留白”,仿佛一道往复上下、流贯左右的太玄之气,若无还有,意境遂生。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浏览次数:1098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