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牦牛与水牛各有千秋:刘济荣成牧牛人

来源/作者:网络 |
牦牛与水牛各有千秋:刘济荣成牧牛人
 
刘济荣作品《荔枝飘香》
 
牦牛与水牛各有千秋:刘济荣成牧牛人
 
刘济荣作品《晨》
  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丹青回眸——刘济荣从艺 60周年”人生大展4月23日至 5月10日将作为 4月份最重大的展览事件之一,亮相广东美术馆。
  本次展览分为梦回高原、岭南先贤、客家风情、速写等几个部分,系统回顾刘济荣 60年来的艺术人生历程。
  代表作背后的故事
  广州日报: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你最具代表性的“高原情”题材作品,还展示了你的“岭南情”、“客家情”,尤其是从“高原情”到“客家情”,题材变数很大,中间有哪些经典作品?
  刘济荣:说我的“高原情”,我是1965年第一批进藏的,当时全国共挑了连我一起共 4位画家,我们去西藏一呆就是4个月,让我很震撼,培育了绵延的藏情。后来回到岭南,生我育我的摇篮,一直教书作画,又滋生了“岭南情”,而我本身是客家人,“客家情怀”从儿时开始就一直在身边围绕,现在的很多作品,都还有浓浓的“客家根”。
  至于60年来的一些代表作品,现在品来感觉有些悠长的故事了。像1959年的《接挑》,那是我带着学生去番禺搬砖头,那种“接力”场景让我联想起小时候看到的场景,一个客家妇女挑粪,另一个便半路来接力。两种场景结合在一起,我的灵感陡生,画出了《接挑》,画面上一个知识分子,半路上把农民的担子接了过去。这幅画是我的成名作,曾带到上海、东北等地展出,参加全国美展,各大报刊发表。
  又比如1979年的作品《晨》,是当年我在上海火车站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蹲在火车站广场读英语书,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当众读英语的姑娘显得多么感人!我于是把这个体会,搬到另一个场景中,这个场景也与我经常坐渡船去我爱人家有关系,于是作品《晨》就画到在一个轮渡上,船头上有个姑娘在读英语。这样的作品出来就有了时代的烙印。
  “牦牛”与“水牛”各有千秋
  刘济荣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国人物画家,不过现在在艺术圈内,刘济荣画“牛”似乎比他画“人物”声名还更响。刘济荣也说,我无心插柳,现在在画坛倒得了个“牧牛人”的称号,我自己的房号也因此命名为“牧牛人居”,实在很有艺趣。
  广州日报:您画了那么多年人物,但好像到现在画“牛”倒成了你的品牌。在你人生大展之际,能否总结下你的艺术特色和今年的走向?
  刘济荣:我觉得我画的高原题材的作品比较活跃一些,那些“牦牛”因为浸染了在西藏的那段岁月,才出得特别有感觉……我是南方人,1981年的阿坝州行后,朋友建议我也把家乡的水牛画好,近年来,我奔赴南方各地搜集素材,塑造自己的“水牛品牌”。至于我的“牦牛”画得好还是“水牛”画得好,我觉得各有千秋。
  画“牦牛”容易出效果,且易于与人搭配,味道就更浓一些,因此我把“牦牛”画当作保留节目,永远画下去,希望越老画得越“辣”;而画“水牛”硬邦邦的,不容易出效果,但也别有一番“客家情调”,南方人喜欢。
  另外,我是人物画家,我将关注刻画岭南历代先贤,尤其是客家先贤,我全力去表现这些人物,上世纪 80年代我创作了人物肖像画《孙中山先生》、《黄遵宪》、《傲雪园丁》、《宋湘》、《老帅与小将》、《六祖》等。我觉得画人物比画“牛”思想感情要投入得更深、更多,才出效果。
  关于今年,我想这次从艺大展之后,明年我计划到北京搞一次汇报性画展,然后我将对“岭南情”系列人物作品进行丰富和补充,刻画一些如方人定、赖少其之类的人物,更主要的是,我的“水牛”、“牦牛”今后将继续奋蹄上路。 
  画家简介
  刘济荣,1931年生,广东兴宁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 2002年授予“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他1954年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师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并担任关山月的助教;1962年进中央美术学院在叶浅予、蒋兆和两位人物画大师的指导下深造。1965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作画。作为承先启后的一代,刘济荣教授 4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从而深远地影响着岭南中国画坛。
浏览次数:640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百年中国钟价值四万多元(图)   上篇文章: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作品展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