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古墨之鉴:首重于观次为触
来源/作者:网络 |
文字始兴,率用刀刻,故上古无墨。及竹木为简,点漆而书,亦无墨。至汉时,纸张出现,墨始盛矣。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制墨技艺的改进,人们对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用价值提升了,并逐渐有了观赏价值。自宋以后,名墨一度成了文人书案上的陈设和雅玩,苏东坡就写过“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这正是当年玩墨赏墨之风的写照。
就收藏而言,古墨是文房用具中存世量相对较大的一种,但因其容易被损坏,现多为明清之物。在古代,制造一方墨,得经过采松、造窑、取煤等多道工序,需要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所以佳墨在当时就比较珍稀。如今,古墨来源早绝,而收藏者日增,故行情日益看涨。藏墨先得鉴墨,其实古墨并不难鉴识,只需一观一触,优劣真伪便自有分晓了。
古墨鉴赏,首重于看。观墨色即可知新旧。所有古墨均在百年之上,无论原制时用何光泽装护,历经百年,其收藏之伤毁、把玩之磨损以及空气之侵蚀,其表面上自然显现一种古朴之色,年代愈久者,其颜色愈苍老黯沉。新墨带灰色,虽浓厚却不够朗润;旧墨纯黑朗润,色感厚实。新墨多和胶不匀,其墨色也就显得浓淡、厚薄不均;旧墨制法严谨,且时间久远,其胶自然匀实,墨色平整,不粘笔毫。
观漆衣即可断年代。通过墨的漆衣也可鉴别古墨,凡是年代久远的漆衣墨,漆皮浑厚且有断纹,与古琴相似。但断纹绝非裂纹,有纹而不裂,隐现在漆皮之间,这与古瓷开片差不多。漆衣墨盛行于万历年间,清康熙墨少见,乾隆晚期以后漆衣墨光泽漂亮有余,而苍厚浑朴不足。墨上的漆边也有不同时代的特点,明代大多为上下左右侧通漆边,正面背面为本色。清代则多漆两面的边,两侧上下都不漆。
观款识亦可助鉴别。鉴赏墨多有款识,这也为断代提供了依据,但关键还得看款识和墨质是否相符。另外,款识的避讳对于古玩的鉴别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对于明清两代古墨的鉴别尤为重要。如在古代制墨中,品名、斋名常用“玄”字,这在明代还行,但到了康熙时期,因为康熙名玄烨,所以“玄”就改为“元”或缺写最后一笔以避讳,这也为我们的鉴定起到了划分时代的参考作用。
古墨鉴赏,次重于触,也就是说得感触墨之气味。新墨气味有燥性,旧墨有一股古朴淡远的馨香之气。真正的佳妙古墨必为芝兰之香,馨而不绝,而绝无刺激之奇烈暴性香味,足以让使用者心旷神怡,正所谓古色古香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