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梦里徽州诞生及其艺术价值
来源/作者:网络 |
袁龙海
汪观清的中国画人物、山水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是一位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以传统写意精神为指导,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卓有成就的海派代表之一。
汪观清先生用五六年时间,“呕心沥血”创作的中国画巨作《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画卷》,日前在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出,该画长66米,宽1.8米(实际展出33米),是当今中国画领域中罕见的一幅反映新安风俗文化、民族风貌的巨幅山水,倾注了汪老对故乡的全部热情,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画艺术中巨匠的地位。
《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画卷》描绘了由清朝至新中国成立,那段徽州繁华时期的风俗文化,以散点透视构图法,通过“春——丞相故里桃花坝,夏——三江口放伐,秋——金秋庆丰年,冬——深渡瑞雪”一年四季的沿江四处有代表性村镇的刻画,将场景故事由此一一统一在画卷中。
汪老准备了该长卷缩小的电脑喷绘稿,展开娓娓道来:“雄村是丞相故里,仅明清两代曹姓家族中举52人,中进士29人,有一门四进士、四世四经魁之名……”“上游佛教圣地小南海,下游是清代理财家王茂荫故里义成村,建有大中丞、四世一品、功名坊、文昌阁、竹山书院……” “宰相府,红楼梦大观园是根据这个复制到南京去的……”“现在,尼姑庵还在,尼姑是宰相的姐姐,宰相曹文植小时候很调皮,姐姐说你如果考上了,我就不出嫁终身服侍你,后来弟弟造庙纪念她……”细看:有三个抬着菩萨轿子的队伍通过,队伍中,有开道的敲锣打鼓发火铳的、孩童嬉戏的,还有路人祷告围观的场面;在河水淙淙,碧波荡漾的滩头,有一个工匠挥动铁锤又有两匠人合作拉锯,一个顽童将身体藏入船底的造船场景;另一处,一伙纤夫赤脚奋力拉纤使船通过滩头,船头上两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左撑,一面注视险滩,极力调整撑船力度;放牛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山阴下,一位老妪正在喂猪,茅舍草棚间犹闻猪哼狗叫声;田间打谷场上有晒谷劳作的农夫;河滩有淘金沙和靶岸捉鱼、鱼鹰捕鱼的;远处,踩着高跷的民间艺人装扮成济公、猪八戒、钟馗形象,济公用扇子拍向一个孩童,孩童惊恐地躲在笑吟吟的姐姐身后,而尾随的游人纵情其乐,一直延伸至后山;还有行僧、公子、赶木筏的、做买卖的、婚嫁丧葬的、写春联的、占卜的等等原生态场景,都在连绵的山水中一一呈现,神情各异,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这幅长卷,细看是一幅风俗画,而整体上却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中国山水画,以新安江之尽水之变,曲尽其态,表现得浑厚华滋,郁郁葱葱,真力弥漫,万感交集,达到司空图所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真宰境界”。它不禁让我想起“收尽奇峰打草稿”“气韵生动”“迁想妙得”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耐为至法”等等古语名言,真是妙哉!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见此画后,脱口而出:“这是一幅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 ”并力荐该长卷在世博会城市足迹馆陈列,说这正是农村怎样向城市演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写照。后来,汪老又引荐贺又直的《旧上海三百六十行》与韩和平的一组《农村水乡油画系列》,三位连环画艺术元老级传承人的作品聚会世博,正是难得。
事实上,早在汪观清旅居加拿大走遍西方三十多国之后,便着手酝酿如何表现家乡风情的山水长卷,正如他自己所言:“气势磅礴的尼加拉瓜大瀑布,也曾撼动过我的画笔,却无法抑制我思乡之情。我时常梦见逝去的岁月。恍惚回到童年幻境……此时此刻,我方真切地体悟到情感给我带来艺术创作的造化……最终在生我养我的徽州大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源泉和艺术载体。 ”(《汪观清画集》自序)1994年汪观清回国后,又数次回到家乡黄山采风写生,陆续创作了 《西部大峡谷》《天都飞瀑》《黄山诗意》《踏遍青山无拘缚》《百泉牧歌》《瀑布高悬韵独清》等山水代表作品,现在看来这正是为长卷做准备。最初他并非特别清楚自己的思路,但当他顺着这条思路创作并挖掘下去时,便越来越感叹于徽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而他正式投入《梦里徽州》的创作只是最近五六年。汪老说,他要感谢有一个好的家乡团队,做了许多辅助性的工作,比如资料的收集,文字记录,召集当时的老艺人登台表演等等。这一时期,汪观清倾情投入,躲进画室成一统,为能够拥有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感到快乐,“我每天都会给自己寻开心,比如今天感觉画得不错时,就会拍桌子表扬自己”。
汪观清的山水艺术,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一是气势恢弘,如《虎跳峡》《钱塘一线潮》《加美大瀑布》等,其气势宏大不仅指尺幅,而是指所表现的意象境界之大。二是奔突生奇,动中寓静,静中生境,如《山雨弘鸣》《黄山紫石峰》,画面纵横激越喷薄而出,或如脱缰野马呼啸奔腾,也狂也狷,奔突出一股奇气和意境,他“不仅仅画出了山水动态,而且延伸和扩展了山水的意境”(冯其庸)。三是笔墨质朴奇崛,返璞归真,无论是汪观清的人物还是山水,既有传统的线条、皴法的影子,又看不出哪家哪派,而是从真山真水造化中来, “是传统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也是传统基础上的自然发展”(冯其庸)。
《梦里徽州》山水长卷,除了具有以上的艺术特征之外还融入了风俗文化,他为传统山水艺术开辟了一条风俗与意象结合的成功范例,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一位绘画语言水到渠成的集大成者。他的艺术语言纯粹、概括、丰富、浪漫、超逸、自然,他八十岁左右的艺术境界更自由沉静,更符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谦逊坦诚的汪观清强调,自己画的是风俗、历史,而非仅仅一张山水长卷,是几十年连环画创作生涯给了他创作长卷打下基础。我们知道,已故海派艺术大师陆俨少、程十发等,早年曾经花大量精力投入连环画创作,对他们以后出神入化风格的形成不无裨益,汪观清其实也是如此,“到后来我完全由着心去画,没有考虑技法”。显然只有将自己吐纳与山川造化相融,用心去感悟大自然召唤的“入道”之人,才可能有此感受。 所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应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天慵庵笔记》)。为了梦想变为现实,汪观清放下了许多现实的不必要匆忙和纷争,潜心静气,走向自然,走进《梦里徽州》,使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
汪观清的中国画人物、山水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是一位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以传统写意精神为指导,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卓有成就的海派代表之一。
汪观清先生用五六年时间,“呕心沥血”创作的中国画巨作《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画卷》,日前在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出,该画长66米,宽1.8米(实际展出33米),是当今中国画领域中罕见的一幅反映新安风俗文化、民族风貌的巨幅山水,倾注了汪老对故乡的全部热情,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画艺术中巨匠的地位。
《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画卷》描绘了由清朝至新中国成立,那段徽州繁华时期的风俗文化,以散点透视构图法,通过“春——丞相故里桃花坝,夏——三江口放伐,秋——金秋庆丰年,冬——深渡瑞雪”一年四季的沿江四处有代表性村镇的刻画,将场景故事由此一一统一在画卷中。
汪老准备了该长卷缩小的电脑喷绘稿,展开娓娓道来:“雄村是丞相故里,仅明清两代曹姓家族中举52人,中进士29人,有一门四进士、四世四经魁之名……”“上游佛教圣地小南海,下游是清代理财家王茂荫故里义成村,建有大中丞、四世一品、功名坊、文昌阁、竹山书院……” “宰相府,红楼梦大观园是根据这个复制到南京去的……”“现在,尼姑庵还在,尼姑是宰相的姐姐,宰相曹文植小时候很调皮,姐姐说你如果考上了,我就不出嫁终身服侍你,后来弟弟造庙纪念她……”细看:有三个抬着菩萨轿子的队伍通过,队伍中,有开道的敲锣打鼓发火铳的、孩童嬉戏的,还有路人祷告围观的场面;在河水淙淙,碧波荡漾的滩头,有一个工匠挥动铁锤又有两匠人合作拉锯,一个顽童将身体藏入船底的造船场景;另一处,一伙纤夫赤脚奋力拉纤使船通过滩头,船头上两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左撑,一面注视险滩,极力调整撑船力度;放牛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山阴下,一位老妪正在喂猪,茅舍草棚间犹闻猪哼狗叫声;田间打谷场上有晒谷劳作的农夫;河滩有淘金沙和靶岸捉鱼、鱼鹰捕鱼的;远处,踩着高跷的民间艺人装扮成济公、猪八戒、钟馗形象,济公用扇子拍向一个孩童,孩童惊恐地躲在笑吟吟的姐姐身后,而尾随的游人纵情其乐,一直延伸至后山;还有行僧、公子、赶木筏的、做买卖的、婚嫁丧葬的、写春联的、占卜的等等原生态场景,都在连绵的山水中一一呈现,神情各异,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这幅长卷,细看是一幅风俗画,而整体上却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中国山水画,以新安江之尽水之变,曲尽其态,表现得浑厚华滋,郁郁葱葱,真力弥漫,万感交集,达到司空图所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真宰境界”。它不禁让我想起“收尽奇峰打草稿”“气韵生动”“迁想妙得”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耐为至法”等等古语名言,真是妙哉!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见此画后,脱口而出:“这是一幅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 ”并力荐该长卷在世博会城市足迹馆陈列,说这正是农村怎样向城市演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写照。后来,汪老又引荐贺又直的《旧上海三百六十行》与韩和平的一组《农村水乡油画系列》,三位连环画艺术元老级传承人的作品聚会世博,正是难得。
事实上,早在汪观清旅居加拿大走遍西方三十多国之后,便着手酝酿如何表现家乡风情的山水长卷,正如他自己所言:“气势磅礴的尼加拉瓜大瀑布,也曾撼动过我的画笔,却无法抑制我思乡之情。我时常梦见逝去的岁月。恍惚回到童年幻境……此时此刻,我方真切地体悟到情感给我带来艺术创作的造化……最终在生我养我的徽州大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源泉和艺术载体。 ”(《汪观清画集》自序)1994年汪观清回国后,又数次回到家乡黄山采风写生,陆续创作了 《西部大峡谷》《天都飞瀑》《黄山诗意》《踏遍青山无拘缚》《百泉牧歌》《瀑布高悬韵独清》等山水代表作品,现在看来这正是为长卷做准备。最初他并非特别清楚自己的思路,但当他顺着这条思路创作并挖掘下去时,便越来越感叹于徽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而他正式投入《梦里徽州》的创作只是最近五六年。汪老说,他要感谢有一个好的家乡团队,做了许多辅助性的工作,比如资料的收集,文字记录,召集当时的老艺人登台表演等等。这一时期,汪观清倾情投入,躲进画室成一统,为能够拥有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感到快乐,“我每天都会给自己寻开心,比如今天感觉画得不错时,就会拍桌子表扬自己”。
汪观清的山水艺术,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一是气势恢弘,如《虎跳峡》《钱塘一线潮》《加美大瀑布》等,其气势宏大不仅指尺幅,而是指所表现的意象境界之大。二是奔突生奇,动中寓静,静中生境,如《山雨弘鸣》《黄山紫石峰》,画面纵横激越喷薄而出,或如脱缰野马呼啸奔腾,也狂也狷,奔突出一股奇气和意境,他“不仅仅画出了山水动态,而且延伸和扩展了山水的意境”(冯其庸)。三是笔墨质朴奇崛,返璞归真,无论是汪观清的人物还是山水,既有传统的线条、皴法的影子,又看不出哪家哪派,而是从真山真水造化中来, “是传统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也是传统基础上的自然发展”(冯其庸)。
《梦里徽州》山水长卷,除了具有以上的艺术特征之外还融入了风俗文化,他为传统山水艺术开辟了一条风俗与意象结合的成功范例,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一位绘画语言水到渠成的集大成者。他的艺术语言纯粹、概括、丰富、浪漫、超逸、自然,他八十岁左右的艺术境界更自由沉静,更符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谦逊坦诚的汪观清强调,自己画的是风俗、历史,而非仅仅一张山水长卷,是几十年连环画创作生涯给了他创作长卷打下基础。我们知道,已故海派艺术大师陆俨少、程十发等,早年曾经花大量精力投入连环画创作,对他们以后出神入化风格的形成不无裨益,汪观清其实也是如此,“到后来我完全由着心去画,没有考虑技法”。显然只有将自己吐纳与山川造化相融,用心去感悟大自然召唤的“入道”之人,才可能有此感受。 所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应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天慵庵笔记》)。为了梦想变为现实,汪观清放下了许多现实的不必要匆忙和纷争,潜心静气,走向自然,走进《梦里徽州》,使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