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画家崔铁成的老北京情怀
来源/作者:网络 |
《雨后归来》
《如意》
《八哥樊笼别样情》
《我的童年》系列之一(局部)
《冬·冰糖葫芦》
崔铁成,别名多罗木金, 194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风情画院院长。自幼酷爱绘画,受家庭影响,对于绘画、古建、雕刻有一定研究,曾师从许麟庐和郭传璋先生,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绘画展览,在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受到普遍好评,并分别获北京市和全国美展优秀奖。
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北京一个深宅大院的崔铁成,对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当“天棚鱼缸石榴树,馋猫懒狗胖丫头”这种典型的老北京生活成为了历史的时候,崔铁成通过非凡的努力,用中西结合并融入北京古建结构的绘画技法,再现了情趣盎然的老北京风情。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童年的记忆”、“四合院系列”,还是“春夏秋冬”、“家和万事兴”,都呈现出千年古都的无限风韵。
崔铁成是地道的老北京,在他的身上,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北京情结:喝大碗茶、吃烤鸭、听京剧、逛故宫,一口京腔京韵,讲着讲不完的老北京。如今,当“天棚鱼缸石榴树,馋猫懒狗胖丫头”这种典型的老北京生活成为历史的时候,崔铁成毅然用画笔来描绘记忆中的北京:青砖灰瓦、长袍马褂、前门楼子、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幽深曲折的小胡同、深宅大院里的垂花门、门墩上的石雕、瓦片上的寿团儿、椽头上的万字头、甬路上的步步锦……这些只能在记忆中找寻的场景跃然纸上,再现千年古都风韵。
“画北京是我与生俱来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付出多大的心血都值得。”近日,记者走进崔铁成的画室,深切感受了一个老北京的情怀。他目前正忙于《和谐盛世》画稿的创作,在这幅近20米的长卷中,他将以北京城南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画中既有城南标志性的古建筑,也有近年才盖起的新大楼,还有各种风情和人物。经过4个月努力,已完成一半初稿。这又将是崔铁成热恋故土的倾心之作。
1942年,崔铁成出生于北京城南一个深宅大院。当时家里有100多间房子,爷爷哥五个都生活在一起,有60多口人。逢年过节,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崔铁成祖上是搞古建的,爷爷继承家学,成为有名的古建设计专家,参与了北京很多建筑设计和修缮。当时,家里有好多字画、瓷器、玉器、古玩等,爷爷还经常带一帮文人雅士来家里做客。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崔铁成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还迷恋上了绘画。院子里的老槐树,屋檐下的宫灯,笼子里的八哥,秋天的蝈蝈,冬天的柿子树,他信手涂鸦,连家里雪白的墙壁也成了他的画板。
高中毕业后,崔铁成被保送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西画班学习,当时黄胄、董辰生都给他们讲过课。4年的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水粉、水彩、素描、油画等西画课程,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学毕业后他在部队工作了几年,后转业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公司搞创作。
西画是科班出身,国画也是师出有名。他从11岁开始学国画,20岁左右拜我国著名国画大师许麟庐为师,学习大写意和工笔花鸟,深得齐派艺术之真谛。后又跟现代著名山水画家郭传璋学习,得到了郭派山水的真传。
他跟着许老学习了十几年,深受这位艺术大师的影响。“小子,想学画画儿,先学做人。”崔铁成说,老师的这句话,让他铭记一生。许老的画作跟其性格一样大气豪放,他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大胆用墨,对构图、落款和打章却非常讲究。“我觉得,许老的落款和打章,是最为讲究的。”崔铁成说,受老师影响,他在以后的创作中,探索出了独特的构图方式,并把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元素融入,无论是小幅花鸟,还是巨幅山水,画面看上去都特别舒服和畅快。
名师传授,学院学习,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崔铁成的花鸟和山水作品就很有名气了。尤其是他的“崔葡萄”,不仅屡获大奖,也深得藏家喜爱,在北京琉璃厂,有多少,卖多少。山水作品也是一路畅销。在人们月薪三四十元的时候,他的一幅作品就卖到一两百元了。
正是这样的“畅销”,让他感觉到越画心里越空,他觉得自己像个画匠,而不是个艺术家。苦闷中,他毅然决定,向自己的梦想挺进——画北京!画自己最为热恋的故土!1983年,他毅然舍弃已有的成就,只身到了香山脚下一处小屋隐居,一隐就是11年。孤独寂寞、严寒酷暑、虫叮蚊咬,以及无所适从的迷茫、无从下笔的苦闷,在爱人的支持下,他都一一挺过了,直到摸索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他才下山。
在1997年之后,他的北京风情画犹如一个鲜亮的符号出现,让无数人惊叹。他用西画的色彩、焦点透视等方法表现北京古建筑的立体和纵深感,以国画的皴擦点染等水墨技巧表现深宅大院的岁月沧桑感……在题材选取上也煞费苦心。他认为,作为六朝古都,北京风情不仅仅是北京地区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为此,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既有深宅大院的庄重典雅,又有市井街区的生活情趣,并力求画面语言丰富多彩,如在《春》、《夏》、《秋》、《冬》作品中,古屋、高墙、朱门、灰瓦、老树、石板路,是必不可少的背景,而春天卖小金鱼的、夏天修油纸伞的、秋天兜售蝈蝈的、冬天挑着冰糖葫芦走街串巷的,360行,构成了往日的北京……这些已走进历史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商报记者熊潇雨
■记者手记
在香山的日子
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崔铁成怎么能在画事稳步发展的时候,毅然抛家舍业隐居香山,而且一隐就是11年?面对我的疑问,崔铁成一点都不奇怪,似乎那是他人生中的必然之旅。
原来,在1983年,崔铁成感觉到自己不能做个画匠,就决心闭门研习北京风情画法。为了远离市场和城市喧嚣,他到了朋友在香山脚下玉泉山厢红旗的两间屋子,屋子盖好后,一直没人居住,也没有装修,崔铁成入住后,就用报纸糊了墙壁和顶棚。当时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屋里穿着棉袄都冻得发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崔铁成硬是待了11年!这得感谢他妻子的极大支持。
当时,崔铁成在香山的柴米油盐,都是妻子送来的。为了给他运送生活“物资”,妻子专上早班,每天早晨5点上班,下午1点下班后,买好东西,从前门骑自行车到动物园,再乘坐360路公交车到玉泉山。路很窄,碰上雨雪天气公交就停运,妻子就得骑自行车从前门赶到香山。在1986年一个冬天的下午,单位分了100斤大白菜,妻子连家都没回,驮着大白菜就给他送去了。到了村口,天黑路滑,连人带菜翻倒在路上,最后是一位过路的老大爷帮了忙。还有一次,也是冬天,妻子在地摊上买到一本摄影书,里面有些老北京照片,这是崔铁成最想要的珍贵资料。妻子在动物园没等到车,就骑着自行车赶往香山,风大雪滑,她推着自行车前往,结果高跟鞋把脚磕得流血不止,看得崔铁成心都疼。
在香山的日子,崔铁成有过彷徨和迷茫,就是在第五个年头,他还产生过动摇,甚至想,何苦呢,还不如回琉璃厂卖画呢!但妻子认为,既然走到这一步,就不能半途而废。正是在妻子不计代价的支持下,崔铁成才坚持下来,并最终修成正果。
崔铁成始终在笑谈往事。我默然着。不知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是该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样的话。我想,时光荏苒,艰难困苦都会成为如烟往事,而这些为了艺术努力的人,通往香山的路会记得,珍爱艺术的人,也会记得!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