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揭开红山文化时期玉斧神秘的面纱
来源/作者:网络 |
中华民族玉文化渊源流长,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出土了多件名誉世界的玉器,如在赤峰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距今6500至5000年的有“华夏第一龙”之称的龙型玉器;赤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中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的玉玦,将人类佩戴耳环的历史又提前了1000年,并成为中国最早的玉器。特别是在红山文化诸遗址男性墓葬中偶尔出现的神秘的玉斧,让人浮想联翩,更是激起了广大红山文化爱好者和研究人员的莫大兴趣。
史前时期,斧型器是石制的,主要是一种砍砸用的生产工具或武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大量出现。玉斧最早出现是距今6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笔者在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玉石原料与带有切割加工痕迹的玉石半成品,玛瑙石矿料与成品、半成品刮削器,以及制作刮削器剩余的玛瑙“石核”,会集中出现在一个小地方,甚至鸡骨白玉管子等小件玉器成品也偶尔现身。由此可以看出,红山先民在其生活的西辽河流域附近采集到了精美的岫玉、透闪石和角闪石等地方类玉种,还在当地寻找到了比这些玉种硬度更大的玛瑙石,并无比智慧地将玛瑙制作成了便于加工制作玉器的刮削器等工具。从现已出土的玉器看,他们已成功掌握了抛光成型、钻孔等技术。同时,有一些玉器也反映出他们还有一些自己研究制作的,现在还不为我们所知的特殊工具,诸如打细长孔、切割玉料等工序所用的工具。他们利用这些建立了“玉器作坊”,精美的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玉斧在红山先民手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其硬度近似于现在的玻璃,用钢刀都划不动。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如何制作出大量精美玉器的?这么大的谜团是不会不解的。《诗经•小雅•鹤鸣》中有言:“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以硬治硬的途径。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番极富哲理的言论,或许也在暗示我们,先民的治玉是以柔克刚的。
在耳熟能详的古语引导下,红山文化爱好者与专家、学者开始了苦苦寻找红山先民古老的治玉工具的历程。经多年考察和潜心研究,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一种大家较为认同的“攻玉”方法逐渐浮出水面。他们找到的“错”和“石”到底是什么哪?这种磨玉的砺石,按专家的说法,极有可能是在“玉器作坊”附近经常出现的一种含有石英砂或更硬的矿砂的岩石——解玉砂。而且,这也印证了古代文献关于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线切割技术对玉器开料和修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说法。的确,细细察看制作玉器中剩余的边角料或玉器半成品,绳线切割痕迹非常明显。为了验证这一推测,有人用兽皮搓制了一些绳子,蘸上被水浸透的解玉砂打磨起来,果然,坚硬的玉料被割开了。如果真是这种工具,那它在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肯定是极难保存的。所以,现今也就很难找到完整的物证了。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斧是一种扁平的梯形器,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宽大则叫钺。有的玉斧通体无孔,有的上端有一孔或双孔,有孔的可更加方便缚扎执柄。玉斧的孔均为外大里小的喇叭孔,孔打磨的较规范,有螺旋纹痕迹。从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找到的玉器加工工具看,孔是用一种箭镞型的玛瑙刮削器磨制而成,这也是红山玉器孔的主要特征。整体观斧,厚重、古朴,极具神韵,件件是难得的精品。
玉斧在红山文化玉礼器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在红山文化遗址考古挖掘报告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墓中均随葬有斧型器,普遍为细石质的,玉质的甚少,多出现在氏族酋长、部落联盟首领或巫师的墓葬中。玉斧多为地方玉种精心磨制,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如此看来,玉斧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由于玉料短缺,加工制作难度大、耗时长,也就消失了劳动工具的作用,成了难得的奢侈品。由于当时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出现,它必然是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物所有,也就成了权利的象征物。一些部落的首领往往由男性长者担任,这些长者手持的拐杖逐渐演变成象征权利的权杖。斧这种最具男性生产标志的工具,也自然用玉精心雕琢后被装饰在权杖上,成为红山文化时期最高等级的礼器之一,他只出现在有权利的男性墓葬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近期,考古人员还在遗址挖掘中发现了一个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就是在随葬的玉斧尾部残留着支离破碎的鹿角或兽骨。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与玉斧又有什么联系哪?难道说玉斧是狩猎的武器?这可是改变玉斧用途的大问题。带着这个惊人的发现,考古学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其玉斧尾部是用鹿角或兽骨装饰的斧托,角骨托中部圆空贯穿,是用来插木棒或角骨棒用的。这种在当时装饰豪华的权杖,更显示了执杖者的威风和尊贵的地位,也更加验证了玉斧作为权利象征物的说法。
在红山诸文化的红山、牛河梁、小河沿、夏家店等遗址中,均有玉斧出现。在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大玉钺、在宝国吐遗址出土的大玉斧做工精美,说明了红山文化时期,制玉业的发达,治斧工艺的精湛。这些,都好像红山先民向我们昭示玉器制作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职业,抑或说离职业化更近了。
笔者近日下乡踏青,在一老乡家见到一把玉斧,据老乡讲是在山上放羊时捡到的。此玉斧长102mm,宽 87mm,厚14mm,造型呈窄长略微梯形,周壁浑圆,坡形且厚重,刃部没有明显锋刃。由于北方特有的土质、气候及特殊的随葬方式,此玉斧经过近六千年的洗礼,通体满浆弥合,表面形成了厚重自然的暗白色的松化包裹物,有酥透感,质变部分深达玉骨,酥透质变物上面又生成一层钙化包浆,这种独特的包浆更加透出了历经几千年的玉斧神韵。玉斧上部一小处包浆已被持斧人打开,约有三五毫米厚,透过包浆,观其玉质,光泽晶莹温润,组织缜密,玉面磨光,属于角闪石类玉种。更难能可贵的是年代久远、器形厚重的这把玉斧,经敲击后,仍能发出清脆悦耳舒远悠扬的声音。“玉有五德中声音舒远悠扬的物理特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论述,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印证。这是一件典型的早期红山文化时期手工琢磨工艺玉斧,作为一名红山文化爱好者来说,能亲自上手史前玉礼器,真乃奇缘幸事。(吴波海)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史前时期,斧型器是石制的,主要是一种砍砸用的生产工具或武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大量出现。玉斧最早出现是距今6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笔者在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玉石原料与带有切割加工痕迹的玉石半成品,玛瑙石矿料与成品、半成品刮削器,以及制作刮削器剩余的玛瑙“石核”,会集中出现在一个小地方,甚至鸡骨白玉管子等小件玉器成品也偶尔现身。由此可以看出,红山先民在其生活的西辽河流域附近采集到了精美的岫玉、透闪石和角闪石等地方类玉种,还在当地寻找到了比这些玉种硬度更大的玛瑙石,并无比智慧地将玛瑙制作成了便于加工制作玉器的刮削器等工具。从现已出土的玉器看,他们已成功掌握了抛光成型、钻孔等技术。同时,有一些玉器也反映出他们还有一些自己研究制作的,现在还不为我们所知的特殊工具,诸如打细长孔、切割玉料等工序所用的工具。他们利用这些建立了“玉器作坊”,精美的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玉斧在红山先民手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其硬度近似于现在的玻璃,用钢刀都划不动。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如何制作出大量精美玉器的?这么大的谜团是不会不解的。《诗经•小雅•鹤鸣》中有言:“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以硬治硬的途径。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番极富哲理的言论,或许也在暗示我们,先民的治玉是以柔克刚的。
在耳熟能详的古语引导下,红山文化爱好者与专家、学者开始了苦苦寻找红山先民古老的治玉工具的历程。经多年考察和潜心研究,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一种大家较为认同的“攻玉”方法逐渐浮出水面。他们找到的“错”和“石”到底是什么哪?这种磨玉的砺石,按专家的说法,极有可能是在“玉器作坊”附近经常出现的一种含有石英砂或更硬的矿砂的岩石——解玉砂。而且,这也印证了古代文献关于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线切割技术对玉器开料和修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说法。的确,细细察看制作玉器中剩余的边角料或玉器半成品,绳线切割痕迹非常明显。为了验证这一推测,有人用兽皮搓制了一些绳子,蘸上被水浸透的解玉砂打磨起来,果然,坚硬的玉料被割开了。如果真是这种工具,那它在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肯定是极难保存的。所以,现今也就很难找到完整的物证了。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斧是一种扁平的梯形器,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宽大则叫钺。有的玉斧通体无孔,有的上端有一孔或双孔,有孔的可更加方便缚扎执柄。玉斧的孔均为外大里小的喇叭孔,孔打磨的较规范,有螺旋纹痕迹。从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找到的玉器加工工具看,孔是用一种箭镞型的玛瑙刮削器磨制而成,这也是红山玉器孔的主要特征。整体观斧,厚重、古朴,极具神韵,件件是难得的精品。
玉斧在红山文化玉礼器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在红山文化遗址考古挖掘报告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墓中均随葬有斧型器,普遍为细石质的,玉质的甚少,多出现在氏族酋长、部落联盟首领或巫师的墓葬中。玉斧多为地方玉种精心磨制,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如此看来,玉斧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由于玉料短缺,加工制作难度大、耗时长,也就消失了劳动工具的作用,成了难得的奢侈品。由于当时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出现,它必然是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物所有,也就成了权利的象征物。一些部落的首领往往由男性长者担任,这些长者手持的拐杖逐渐演变成象征权利的权杖。斧这种最具男性生产标志的工具,也自然用玉精心雕琢后被装饰在权杖上,成为红山文化时期最高等级的礼器之一,他只出现在有权利的男性墓葬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近期,考古人员还在遗址挖掘中发现了一个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就是在随葬的玉斧尾部残留着支离破碎的鹿角或兽骨。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与玉斧又有什么联系哪?难道说玉斧是狩猎的武器?这可是改变玉斧用途的大问题。带着这个惊人的发现,考古学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其玉斧尾部是用鹿角或兽骨装饰的斧托,角骨托中部圆空贯穿,是用来插木棒或角骨棒用的。这种在当时装饰豪华的权杖,更显示了执杖者的威风和尊贵的地位,也更加验证了玉斧作为权利象征物的说法。
在红山诸文化的红山、牛河梁、小河沿、夏家店等遗址中,均有玉斧出现。在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大玉钺、在宝国吐遗址出土的大玉斧做工精美,说明了红山文化时期,制玉业的发达,治斧工艺的精湛。这些,都好像红山先民向我们昭示玉器制作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职业,抑或说离职业化更近了。
笔者近日下乡踏青,在一老乡家见到一把玉斧,据老乡讲是在山上放羊时捡到的。此玉斧长102mm,宽 87mm,厚14mm,造型呈窄长略微梯形,周壁浑圆,坡形且厚重,刃部没有明显锋刃。由于北方特有的土质、气候及特殊的随葬方式,此玉斧经过近六千年的洗礼,通体满浆弥合,表面形成了厚重自然的暗白色的松化包裹物,有酥透感,质变部分深达玉骨,酥透质变物上面又生成一层钙化包浆,这种独特的包浆更加透出了历经几千年的玉斧神韵。玉斧上部一小处包浆已被持斧人打开,约有三五毫米厚,透过包浆,观其玉质,光泽晶莹温润,组织缜密,玉面磨光,属于角闪石类玉种。更难能可贵的是年代久远、器形厚重的这把玉斧,经敲击后,仍能发出清脆悦耳舒远悠扬的声音。“玉有五德中声音舒远悠扬的物理特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论述,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印证。这是一件典型的早期红山文化时期手工琢磨工艺玉斧,作为一名红山文化爱好者来说,能亲自上手史前玉礼器,真乃奇缘幸事。(吴波海)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