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新水墨:超越传统还是投机取巧
来源/作者:网络 |
刘国松《宇宙心印》
芭芭拉·爱德斯坦 《随着微风》
2009新水墨大展刚刚在上海落幕,当代水墨联展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可以说新水墨风头正劲。而新水墨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曾在很长时间内被视为水墨画的异端。从世界闻名的绘画大师吴冠中、林风眠,到上世纪80年代撕去纸筋作画的台湾现代水墨鼻祖刘国松,再到今天将水墨画贯彻于装置、行为艺术的实验水墨艺术家,他们以属于当代的独特水墨语言颠覆原有的水墨画概念。新水墨到底应该作何评价?记者专访了现任《美术》杂志执行主编的美术博士尚辉。
颠覆性:
将国画由“文言”变为“白话”
早在上世纪中叶,绘画大师林风眠、吴冠中不拘传统的新水墨作品就为画界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到了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新水墨的探索就越走越远。且以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水墨之父的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为例即可看到新水墨的颠覆性尝试。
据尚辉介绍,上世纪80年代早期刘国松在中国美术馆的新水墨个展就令中国绘画界大跌眼镜。他或以独制的国松纸,在绘画后撕去纸筋,形成山水肌理。或在貌似西方抽象派画作的水墨作品中,仅能看到色块的波动。他还曾以笔墨宣纸为媒材画以太阳、月球和地球为题的太空画,且首次采用喷雾法,把水性颜料喷在画面上,形成渐层或淡化效果。就这样,他创造性地在将纸筋法、裱贴、水拓、渍墨和喷浆等技巧应用于水墨画中。而纸筋法则是由中国古时的皴法演化而成,后被大家所乐道的著名的“抽筋剥皮皴”。而他本人则表示诸多对中国传统水墨的现代改造就是要达到将“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发展至今,新水墨创作者甚至不再局限于笔墨作画,如去年获得宝马巴黎摄影大奖的姚璐,就用垃圾造出山水画的水墨景观,然后拍摄下来。
■ 新水墨开路人是林风眠、吴冠中
■ 如今新水墨玩法已从平面发展到立体
■ 业内专家表示新水墨让国画走向世界
桥梁作用:西方人也开始玩新水墨
曾有一位艺术批评家告诉记者,西方人看中国画群展,还以为是一个人的个展,他们实在看不出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即便顶尖的汉学家中国画中笔墨的理解也很有限。”尚辉说。
而前一段时间举行的“水墨当下——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上,“海外水墨三十年”子展选取了11位海外中国水墨画家和从事水墨艺术的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把当代水墨放到国际舞台上去考量。加拿大画家伊莎贝拉·高莱奥钟情于将水墨和其他材料结合,她带来的水墨人体《伟大的救星》、《我很难移动》便是直接在木板上画出来的。而来自美国的芭芭拉·爱德斯坦的作品《随着微风》则融合平面与立体,由12幅画作和27分钟长的录像组成。画作表现的是荷叶在微风吹拂下的不同状态,最后通过录像把分解的过程连续起来。尚辉把它定义为带有当代观念意味的水墨作品,可以称作水墨装置。尚辉评价她的作品有郑板桥的画风。在尚辉看来:“新水墨是西方人理解中国画的重要桥梁。”他认为,新水墨是扩大中国画影响力的最好渠道,也是中国画走向全球性的最好路径。“林风眠、吴冠中在西方世界受到很深的认同,就和他们的绘画语言能被理解有关。”尚辉说。
非议新水墨是价值标准错位
对话《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非议新水墨是价值标准错位
广州日报:新水墨在艺术市场上表现如何?
尚辉:新水墨在艺术市场上价格不太高,但是艺术市场有个规律,那就是总是滞后于艺术发展史。很多作品很好,但是却卖不出去,缺少的只是现代社会的营销理念。
广州日报:那您觉得新水墨前景如何?
尚辉:新水墨是联结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中国画可能很难全球化,但是新水墨离全球化为时不远。毕加索就曾用毛笔画过画。如今,韩国、日本、朝鲜、越南都有艺术家用笔墨创作,和中国传统水墨既有血脉联系,水墨作为媒介又有不同民族的变异和发展。
广州日报:关于新水墨是投机取巧之举的争议从来不曾间断,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尚辉:这种观点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了,有人觉得不会画中国画才画所谓现代水墨。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如果说新水墨是投机,那么白话文是否也是投机呢?用原有的中国画的标准来评价现代水墨,是价值标准的错位。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