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著名书法家任政之子任舜华的回忆
来源/作者:网络 |
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和上海市文史馆主办的“海上已故名家任政先生书法作品展”昨天起在本市鸿翰画廊举行,50余幅精品让人们再一次领略了任政先生精湛的书法艺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任政先生的书法在上海几乎是家喻户晓。如今,任老虽已去世整整十年,但是他写的行书字模仍被各种报纸广泛采用,他的遗墨仍是书法爱好者追寻收藏的对象……在任老之子、书法家任舜华家中,仍就挂着一幅任老写的行书横幅,内容是毛主席的咏梅词(上图),任舜华说,这是他父亲1975年为祝贺他与夫人谢蓓芳结婚而写的,一共写了两张,有一张收录在《任政书法集》中。
任舜华拿出了几方任老当年使用的印章,指着一方刻有“家在天台雁荡之间”的印章说:父亲出生在风景幽美的浙江黄岩,在那里他度过了最初的学书生涯。父亲的启蒙老师是他的老叔祖,晚清举人任心尹——浙江颇负盛名的柳体专家。从七八岁起,父亲每天悬臂练习大字两百,先学柳,再学颜,从不间断。这些都为他以后学书打下了扎实的楷书根底。同时,父亲还跟随任心尹公研习诗文。老先生用背诵《论语》《古文观止》和唐宋诗词来约束他那孩童好动的天性,从而也为父亲自幼打下很好的文学基础。之后,他又临习了颜鲁公的《元次山碑》、怀仁集王右军的《圣教序》、汉《史晨碑》……1938年,父亲只身来到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进了一家染织厂当练习生。在染织厂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起早摸黑,补习英语,研读诗文及有关课程,终于考入了位于四川路桥堍的上海邮政局。当时,这还是个“铁饭碗”哩!此后,由于他的书法特长,很快被升为科员。恰巧,邮政局一位名叫徐绿芙的同事,与享有盛誉的书法家马公愚熟识,父亲便托他带了几幅字给马老看,热望马老的指点。徐回来讲,马老看了作品,大加赞赏,要父亲不必拘礼,有空可以随时去马老家。在当时认钱不认人的社会中,马老这样破格接纳我父亲,实际上是免去了拜师所需的修金和礼品,免去了一切的俗套。
说到这里,任舜华拿出一本1947年出版的中国首部美术年鉴《中国美术年鉴》说:现在人们都说任政是工人书法家,实际上父亲早在30岁时就已成名于海上艺苑。他的个人传略和作品已被收录于这部《中国美术年鉴》,评语是:“……书法各体俱精,行草宗二王,极刚健婀娜多姿之致;楷法初唐四家,平和简静;隶书于史晨礼器,曹全华山,得力最深;篆以石鼓为基,溯源古籀,肃穆雍容,不失古雅。请益马公愚、王福厂,推为青年书家之有希望者,其造诣更将有期不可限量之前途。其家藏碑帖,极富且精……”
我们还看到了好多本原拓碑帖,有汉隶,也有唐楷,上面用朱笔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可见任老读帖临帖之用心。任舜华说:父亲的生活十分俭朴,粗茶淡饭,烟酒不沾。一年365天,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在写字读书的。同时,他如饥似渴地搜集历代名家法帖和书法理论书。许多次,上午刚拿到工资,下班后就直奔四马路(现福州路)。见到一本好帖,不论价格多高,如果全部工资不够,他就把身上的衣服脱下,卖了凑足了钱再买。上海著名的碑帖收藏家唐希陶,是我父亲早年就结识的好朋友。在唐家,父亲翻读过几千本帖,视野大大开阔。尤其是在唐先生的悉心指点下,父亲获得了鉴别碑帖真伪优劣的宝贵知识。对唐希陶的藏帖,父亲除了细细观摩,还做了大量临摹。当时正处国内战争时期,唐先生怕家藏碑帖全毁于炮火之下,就把一部分寄放到我们家。于是,父亲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文革”中,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浙江山区,我学的是法语,根本用不上。而父亲却拿出这些字帖让我带上,到那里抓紧时间学习书法……
回忆起这些往事,任舜华颇为感慨地说:“父亲常以姓名的谐音‘认真’自勉,他用自己的书法艺术,为我们民族古老的书法园地增添了一分春色。”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