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仿青铜器:清代和民国仿古铜器成风
来源/作者:网络 |
我们不能一看到青铜器不是商周器,就一概说成是新的。历史上存在几次仿古铜器的潮流,而且这些仿古铜器或多或少地一直流传于民间。
后人仿前代的青铜器,有宋代仿商周器。除了宋仿汉、唐铜镜外,宋代主要仿造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至今在博物馆和民间都能看到。其主要原因是宋代统治者为了改变五代十国混乱的政治局面,提倡经学、恢复礼制,尚古、崇古,加上宋徽宗赵佶的提倡,官僚文人的参与,不但收藏商周青铜礼器,而且还比照真器仿制古铜器,现在这些仿品也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宋代的仿品,主要是材料与商周青铜器不同,用的是宋代当时的材料,明显的特征是铜质暗红、较软,铸造方法上用的也是宋代的技术,腊模铸造、无范线,但是经历千年的铜锈和包浆是真实的。宋代人在仿制的品种上,主要仿商周礼器,很少见到仿战国、秦、汉代的素器,也不仿制兵器、不仿制车马器等。
清代和民国时期也是仿古铜器成风的时期,清代皇帝的爱好和官僚文人、金石学家的需求,他们收藏青铜器,释读金文、训诂读史、书写金文,更加推动了仿古铜器的发展。所以宫廷仿造精美礼器成风(很多瓷器都仿作青铜器的造型),形成了官方仿、民间也仿的局面。清早、中期多为官仿,而且部分仿器还带有清朝的底款。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文物的外流,再次推动了民间仿古铜器的商品化和古董商人的职业化,这个阶段应该把民国时期也算进来。仿古铜器比较有名的所谓“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北京造”“河南造”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一时期主要仿制商周重器,尤其是伪刻铭文、伪刻纹饰。仿品不但在国内泛滥,而且也流传到国外,是伴随着真品一起外流出去的。这个时期的仿品,有的造型和纹饰不符合商周器,有的无范线、垫片,我在鉴定中,几次遇到这个时期仿制的青铜鼎:有的鼎足已自然脱落,是焊锡被氧化后的结果。有的刻铭有刀痕,有的材料为黄铜,这些特点,在鉴定时都是不难发现的。
我认识的一位搞收藏的朋友还健在,已经95岁了。解放前,他在北京一家古董店学徒,后来回济南为老板开分店。二十多年前,我常找他聊天,听他讲一些解放前古董经营中的趣事。他让我看了当时买进的假货,买进后压在手中卖不出去,其中就有青铜器,在他那里我首次看到了民国时期的赝品。说明在当时,赝品已经能被行家鉴定出来。可以说,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仿品,几乎全是古董商人所为,做来骗人。
新中国成立后,国营的工艺品厂也曾仿古铜器供应市场,一些铜爵、铜马、景泰蓝小刀、小剑是作为工艺品制造的,由于也过去了四五十年,在鉴定活动中也有拿来要求鉴定的。有一次,一位老同志就拿来一匹小铜马要求鉴定。乍一看,像是一件汉代的冥器,但既没有汉代铜器的绿锈,也没有汉代铜器加工的特征,以马头和马尾为轴线,两片对称锡焊而成,这个时期有一部分铜佛也是铸成两片后再粘合为一体的。我告诉他是仿汉马,他马上问:是什么时候仿的?我说是文革前,他立即告诉我,这件小铜马在他手中已有40年了。如果不知道这种工艺品的背景,就会鉴定为新仿,鉴定结果就没有说服力了。
最后一次仿青铜器的热潮,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见到最早的是仿战国的刀币,发现有疑问后,还登门请教过山东省博物馆的研究员、古钱币研究专家朱活先生,他也确定为仿品。之后是几乎无所不仿,不但仿制大的礼器,而且像之前无人仿制的青铜剑、铜镜一概都仿。仿品多、水平高,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望尘莫及的。对一般人来说青铜器的真伪往往很难辨别。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