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鎏金铜佛藏市放异彩

来源/作者:网络 |
近两年,古代佛教造像在海内外拍卖市场上大受藏家的青睐,成为一些大型拍卖会必不可少的拍品种类。在今年的内地拍卖市场上,佛像依然是备受关注。如在北京翰海2006年迎春拍卖会上,一尊估价6万元的明代铜鎏金空行母像以15.4万元成交。而在北京举办的另一场拍卖活动上,一件清乾隆铜鎏金忿怒母像估价仅为3.5万至5.5万元,但最终却以27.5万元的高价成交。以明清时期为主的鎏金铜佛像以极高的成交率和较为理想的成交价格成了拍场上的亮点,同时也再次证明了近年来海内外市场上,鎏金铜佛收藏热潮依然在延续。 

  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就大放异彩,特别是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在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着,再加以打磨即成。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续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中国佛像雕刻艺术在南北朝时便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作为佛教的器物,鎏金铜佛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一尊制作精美、纹饰绚丽的鎏金铜佛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历朝历代的鎏金铜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艺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鎏金铜佛像的收藏渐渐为国际藏家所重视,并进而带动了国内收藏热潮的兴起。1989年11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了一尊明代鎏金弥勒佛像,底价为8万美元,结果以21万多美元的高价成交,震惊了全球收藏市场,许多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者立即把目光瞄准了鎏金铜佛像,促成了鎏金铜佛像收藏高潮的形成。上世纪90年代,海外各大拍卖公司逐年增加鎏金铜佛像的拍卖数量和比例,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铜观音以132万港元成交;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代鎏金佛座像的成交价为220万港元。 

  进入21世纪,这股热潮依然在延续,2004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出了一尊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以1906.2万港元成交,成为近年鎏金铜佛像成交价格最高者。在德国纳高2004年秋拍会上,一件保存极为完好、估价6万至8万欧元的明永乐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坐像,以高出估价近4倍的22万欧元成交。 

  不过,2004年佛像拍卖的真正市场应该在内地,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一举推出了111件佛像拍品,以82%的成交率、2712.9万元的成交额在中国佛像艺术品拍卖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嘉德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的首场“尊崇之美——中国传统佛像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由于首次参拍的佛教造像具有传有序、艺术价值显著及起拍价格适中的优势,大多数藏品需经几轮竞价才能落槌,许多拍品的成交价都较起拍价格有32%至67%的升幅。其中,明永乐铜鎏金金刚萨土垂(高19.5厘米)、明永乐铜鎏金金刚萨土垂(高21厘米)以及明末清初铜鎏金大成就者等3件拍品分别以110万元、99万元和93.5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全场亮点。 

  2005年是香港及内地鎏金铜佛像拍卖再续辉煌的一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鎏金铜道教灵宝天尊坐像成交价达95.4万元,另一件鎏金铜喇嘛坐像的价是25.4万元。在中国嘉德秋拍佛像拍卖专场中,明宣德铜鎏金金刚萨的成交价格是209万元,明代铜鎏金观音菩萨以132万元成交。 

  据了解,汉代鎏金铜佛像的存世数量最少,隋唐则是产生我国鎏金铜佛像顶级之作的时代,因此,这些时期的鎏金铜佛像在拍卖市场上屡现高价。而明清时期的鎏金铜佛像则是目前拍卖市场上的主体,在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拍卖会上所付拍的鎏金铜佛像,绝大部分也都是明清两代的器物,尽管在价值上与隋唐器物有一定差距,但成交率依然高达90%左右,成交价格也颇为理想。佛像的市场成交情况显示出鎏金铜佛像如日中天的市场地位和日渐走俏的发展趋势。
浏览次数:891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