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中国画创作不能闭门造车
来源/作者:网络 |
《甘雨过山》许钦松
许钦松在创作《甘雨过山》。
广东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笔墨当随时代”,要求岭南画家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汲取精华,捕捉亮点,并用手中的画笔将之升华至艺术高度,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不能闭门造车”,只玩笔墨情趣。所以,他笔下诞生的令人仰止的空灵世界,不仅流淌着画家的理想与灵魂,更装满了画家对现实的思考。许钦松的这种创作思想在其日前应邀为上海世博会创作的《甘雨过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甘雨过山》是广东美术界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的国画作品,它将被悬挂于中国馆贵宾厅。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将欣赏到这幅气势博大雄浑、传统而又时尚的岭南画作的风采。
作品与世博会气质契合
《甘雨过山》将被悬挂于世博会中国馆贵宾厅,也就是国家领导人会见各国政要的重要场所之一。而世博会闭幕后,中国馆将被永久保存下来。
谈起了创作这幅画的机缘,许钦松说:去年,世博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甄选艺术作品,门类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等。经过严格选拔,最后有61件作品入选,其中国画作品约有二十多件。这次甄选活动,不仅对作品本身的艺术含量把关严格,而且还对作者的硬件有着严格的要求。大会仔细审查了许钦松去年参加全国美展的《高原甘雨》(中国画)后,一致认为他们要找的正是这种既有民族特色又颇具时代感的国画作品,——也是这样融入了当代视角的作品,才能与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国际化场馆达到格调一致。
《高原甘雨》源于雨水情
作为农民的儿子,许钦松对雨水有着很深的感情。他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孩提时,每当大雨来临,他们不是躲雨,而是把身上的衣服脱个精光,尽情地沐浴雨水。“雨水对农民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尤其当我去了祖国的西北高原采风后更是发现:由于那里干旱缺水,水自然就成了财富的象征——看一户人家是否富足,首先要看他家的水窖够不够大,水够不够多”。
此外,许钦松曾多次认真地观察过下雨的过程。有一次,他在长江三峡采风,发现甘雨过苍岗的整个过程非常神奇:甘雨欲来时,飙风劲吹,云层涌动,山雨欲来风满楼;落雨时,雷电交加,倾盆滂沱,天降甘露润苍生;雨过时,彩虹映山,云蒸霞蔚,草木青翠岭更秀。加上近日来我国不少地方遇到多年不遇的干旱,因此,许钦松认为自己是时候创作一件关于落雨时的作品了。
宏远式构图力透纸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山水画至少从唐代起,便成为文人士大夫“卧游”、“畅神”的载体,而元代的山水画表达浓重的个人色彩则更加直白,这种“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创作思想一致延续到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对艺术本体来说是好事儿。但是,由于当今某些画家不像古人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是足不出户、闭门造车,缺少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无从谈起,于是直接从古人的技法中抽取一二,做做案头工作,玩玩笔墨情趣,结果就是作品缺少来自自然界的直观感受,缺少山水灵魂。对此,一贯汲取自然精华的许钦松很想把下雨的过程用自己的感受完美地表现出来。“世博会要求画面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感,并完全用水墨表现。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创作的难度。”他回忆起创作遇到的困难时说,“下雨时云雨的变化,如同心灵的跳动,对我来说就像一部非常壮美的交响乐,可是看到的甘雨却是铺天盖地而降。那么,如何通过水墨展现水在纸上的流动?又如何让倾盆大雨与山的结构和云雨的形状和谐地整合在一起?……矛盾很多,困难很大。”
然而,在版画领域里颇有造诣的许钦松吸取了木刻的营养,如用笔快、准、狠,驾驭大局能力强等,同时抛弃传统山水多在描述“一草一木”的散点透视画法,而以“焦点透视”为基础,以宏远式构图法鸟瞰层峦叠嶂,把大自然中的景致章法森严地收到自己的囊中。而3mx1m这种尺寸的画作本身就很特别,很吸引人。今天,跃然于纸上的这幅许氏巨作《甘雨过山》,依旧展现着大自然的永恒与博大,神秘与圣洁,让人油然感觉到天降甘霖润众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