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中国画鉴定之辨识材质作伪
来源/作者:网络 |
伪南宋马远《仙岩坐月图》将纸染色做旧
伪唐李思训《海天落照图》将绢染成黄色后做旧
在中国画作伪的方法中,材质作伪运用广泛,作为鉴定者应该对其有所了解,甚至自己亲手进行制作,有助于更准确作出判断。中国画材质作伪,主要针对:墨(包括中国画颜料)、纸(包括丝织品)、印(包括印泥)。
墨
中国画所使用的墨,其性质稳定,总的来说,古墨优于新墨,旧墨没有“火”、“燥”之气,颗粒细腻均匀(现在中国画使用的“一得阁”或“曹素功”等墨汁基本没有颗粒),浓墨沉着厚实、遮盖力强,淡墨透明清亮,好的墨施绘与纸上,会呈现出黑中带青或黑中泛紫的效果。而如今在市场上仍然能买到旧墨,所以,一般作伪者多使用旧墨进行绘画。
相比之下,颜料的情况则要复杂许多。中国画所使用的颜料有三类,一类是植物质颜料,如花青、藤黄、大红、以红兰花或苏木制成的胭脂等;第二类是矿物质颜料,如赭石、朱砂、朱磦、石青、石绿等;第三类是金属质颜料,如金粉、银粉、铜粉等。在这些颜料中,有两种需要注意——一是白色,在清代中期以前,中国画中的白色基本是蛤粉,即将水中的贝壳磨成细粉,稳定且历久弥新。到了清中后期及近代,中国画中常用白色为铅粉(主要成分碳酸铅),铅粉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会生成黑色的硫化铅,这种变黑现象我们称之为“返铅”。我们常能在一些花鸟和人物画中见到,本应是白色的花朵或人脸,变成了斑驳的黑色。二是藤黄,藤黄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纸张会黄化、变酥、色泽变暗,有的甚至渗透到裱件的背后,在所施藤黄部位的对应处晕化成一片。
在各种颜料中,矿物质颜料的性质相对稳定,反而会在其他变暗退色的颜料中显得鲜亮且沉着;植物质颜料在氧气、紫外线和湿气的作用下,会逐渐退色;金属质颜料,如含有银或铜的成分,与氧发生反应后会产生黑色的氧化物;而那些含有重金属元素的颜料,如上文提到的“白粉”,一旦遇到空气中的含硫气体后会生成深黑色的硫化物,从而彻底改变其颜色。
纸
中国画随着时间的流逝,纸绢、颜料以及装裱材料都会逐渐老旧。古旧中国画与新画相比,宣纸的色泽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画用纸是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植物纤维在氧气、紫外线、湿气等的作用下会发黄、变脆、长霉,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会吸附在纸的表面,其中极细小的颗粒会渗透入宣纸纤维中,日积月累则会使宣纸黯淡旧灰。
作伪画,当然是使用旧纸旧绢,甚至是所伪画家当时的纸绢最好,但是这样的古旧纸绢毕竟数量有限,把新纸绢做旧的作伪方法最为适宜。具体说来纸绢做旧主要包括:做色、做污、做破损三类。做色主要指用颜料将纸绢染成古旧的颜色;做污指古旧纸绢因收藏、保管与展示等会滋生或沾染各种污迹,最为常见的是霉斑、锈洞、油渍等,以及作者创作时不小心滴落的墨迹等,作伪者在新画上做出污迹以欺人;做破损指古旧纸绢一般多有破损处,如缺角、残边、断痕、虫蛀等,作伪者将新画加工出一些破损,用以显其老旧。
印
老画上的印色内敛,沉着厚重,不见油光,而新印色易出油,显得火燥气足,色泽过于鲜艳。对于印色作伪,要么使用几十年以上的旧印泥,但这样的印泥往往因为走了油而缺少黏性,印色十分浅淡。要么就通过一些方法将新印泥的油脂与火燥气去掉。这样做出的印色,虽然看起来有了旧气,但由于是人工“催化”的作用,印色并没有“吃”进纸绢的纤维质地中,相对于老旧印色,总显得不够自然与厚重。这种感觉需要我们多观察古画中印色,自会辨别。